购物车 0
您所在的位置: 红酒客首页 > 葡萄酒资讯 行业报道 葡萄酒之父——路易士·巴斯德

葡萄酒之父——路易士·巴斯德

来源: 国际酒城    作者: 国际酒城    2006-11-30 08:11:00


     葡萄酒之父——路易士·巴斯德:巴斯德于西元1822年12月27日出生于法国的杜耳(Dole),其父亲从事制革工作,母亲是个活泼、敏捷,且具有相当想像力的女性。巴斯德的父亲并沒有受过正式的教育,但是其好学不倦,努力进修以求充实自己;而巴斯德也承袭了这种精神。巴斯德的少年时代,在学业方面的表现并不突出,但其绘画才能却早已展露无疑。1843年夏天,巴斯德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受教于当时的化学大师-都玛士(J.B.Dumas),深受其影响,一头栽进化学的世界,开始潜心于化学的研究。巴斯德毕业后,即在该校担任助教,延续其研究。在26岁那年,巴斯德发现了旋光性原理,此为当时许多科学家所不能解决的大课题,此原理使他成为立体化学研究的创始者也为后来立体化学的研究开启了一扇门窗。

  1854年巴斯德担任里昂理科大学教授,在其执教于里昂理科大学期间,他专心致力于教学及研究当地工业上所遇到的难题。当时,里昂的发酵工业蓬勃发展,也正面临着瓶颈——酒的产量逐渐变少且易变酸。巴斯德深入研究酒变酸的原因,结果发现,发酵液內有一种小生物生长繁殖(后来被称为酵母菌),而在变酸的发酵液中除了上述的生物外,还有另一种生物的存在(后来被称为乳酸菌)。当时大家普遍相信酒精是由糖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并沒有其他生物参与,而巴斯德的研究结果显现发酵需有某种微生物的存在才得以进行,且引起发酵的生物,須在无氧的环境中生活。此理论深深地震撼当时的社会,也引起许多人士的质疑,经巴斯德不断地深究、推导,终于向世人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

  1860年代,法国的酿酒业正遭遇着大难题——酒易变坏而难以储存和运送。巴斯德利用既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发现只要在55~60℃时加热,便可以杀死使酒酸败的微生物而延长酒的储存期,因而治好了法国的酒病。而现代的食品工业常使用的灭菌法——巴斯德灭菌法,将饮料(包括牛奶)在远低于沸点的温度下加热,以避免破坏产品品质并延长储存期的灭菌方法,也是源自于巴斯德。

  继发酵的研究之后,巴斯德向传统的自然发生论(无生源论)挑战,他利用拉成鹅颈状的烧瓶进行实验,将烧瓶內的溶液煮沸,杀死其中的微生物,烧瓶口并未封闭,外界物质如空气及微生物之孢子等仍可进入,数个月后,溶液中并沒有微生物繁殖;这是因为微生物的孢子虽然可进入瓶內但却会滯留在瓶颈,故微生物无法繁殖。若将烧瓶倾斜使瓶颈弯曲之处亦可接触到溶液,则不久后就会有微生物的繁殖。在重覆多次实验后,得到的结果证实生物必須来自生物,无法无中生有(生源论)。透过巴斯德及其他科学家的努力也使得生源论为后世所广为接受。后期的巴斯德转向于研究传染病,研发出炭疽病及狂犬病等疫苗。

  1895年巴斯德逝世,巴斯德终其一生投入于科学研究,挽救了酿酒等民生工业,也研发了多种疫苗,对抗疾病,将科学和生活紧密结合,将科学过度地应用于生活。

  巴斯德是一位热爱祖国、以造福人类为己任的科学家。在病情严重时,他所表达的愿望仍然是“我还要为我们的国家做更多的工作”。他以50余年科学研究生涯中再接再厉、坚持不懈的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追求和愿望。他用自己的行为和精神,塑造了法国人民心中的一块丰碑,被誉为法国“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

法兰西的英雄——巴斯德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的唯一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巴斯德的这句话给他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总结。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坚持精神,巴斯德的科学之旅硕果累累。作为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的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一生进行了多项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纪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由于巴斯德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他甚至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

  人贵有志

  巴斯德于1822年12月27日,生于法国多尔镇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巴斯德的祖上世代都是农奴。他的父亲原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士兵,复员后在一家制革厂当制革匠。母亲虽然也没有受过教育,但她是一位勤劳而富于思想的女人。巴斯德的父母痛感自己小时侯家境贫困、无力上学之苦,决心要让儿子接受教育,培养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他们节衣缩食甚至不惜举债让巴斯德上完小学后又支持他到巴黎上中学。在父母的熏陶和教育下,巴斯德养成了勤奋学习和工作的习惯,他上小学时的成绩虽不优秀,但日益显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即他对学习和工作具有一股韧劲,有耐心,有毅力。
  少年时代的巴斯德曾认为词典中最重要的3个词是“意志”、“工作”和“成功”,并立志要在这3块基石上建立起成功的金字塔。他在给妹妹们的一封信中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行动和工作总是紧随着意志的,而工作差不多总是由成功作伴的。这三者,工作、意志和成功,使人们不虚度—生。”
  后来,法国大化学家杜马的学术演讲,激起了巴斯德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1843年,他以第4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化学。在校期间,巴斯德虽曾半工半读,每天两小时外出任教,但他以少有的勤奋,出色地完成了各门学习课程。尤其是他的实验能力出类拔萃,并崭露头角。巴斯德读了德拉福斯教授的结晶学著作后,对结晶学特别感兴趣,决心在这门新兴学科中作进一步研究。有关结晶学的实验如提炼纯磷,是一件既费力气又花时间的麻烦事,许多同学都视若畏途。巴斯德却很有耐心,他买了一堆骨头,把它们烧成灰,再经过一系列繁杂的处理,终于得到60克纯磷。这件事在同学中产生了很大反响,大家都十分钦佩巴斯德顽强的毅力。
  勤奋出天才。毕业后不久,巴斯德就在酒石酸结晶的研究中表现出卓越的实验观察才能,他勇敢地推翻了当时的化学权威对酒石酸结晶体的已有见解,得出了酒石酸同质异构的结论,此后又成功地制取了左旋酸。这是一项重大成就,它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巴斯德的成就引起了法国科学界的重视,他也由此担任了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化学教授。

  挽救法国的酿酒业

  1856年夏天,巴斯德在里尔城大学任教时,应一些酒厂主的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酒变酸的问题。
  用甜菜糖制酒是里尔重要的地方工业,但当时在制酒过程中却经常发生一件怪事:本来香醇芬芳的酒突然都变成了一种带酸牛奶味的东西,酒厂老板们因此蒙受了巨大损失。于是,他们请大名鼎鼎的化学家巴斯德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巴斯德明知这是一个难题,但他没有推辞,立即开始了工作。他每天到一家工厂去调查研究,并在显微镜下一次又一次的仔细观察发酵过程对变酸和未变酸的酒反复进行比较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发酵的真正原因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微生物在起作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所产生的酒质各不相同,酒变酸实际上是一种灰白色的杆状微生物作祟的结果。巴斯德把这种微生物称为乳酸杆菌。
  问题的症结找到后,巴斯德进而研究起消灭使酒变质的乳酸杆菌的方法,通过许多次的试验他发现当把酒加温到55?C时,可杀死酒中的乳酸杆菌而酒质不受影响如此时密封保存,则酒可在相当时期内不变质发酸。巴斯德的方法挽救里尔的酿酒业,以后这个方法被称为“巴斯德消毒法”,广泛应用于医学、酿酒等食品工业中,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挽救法国的养蚕业

  巴斯德刚刚解决了酒变酸问题,亟待解决的蚕病问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1865年以前,中国养蚕丝织技术传到了法国,在法国南部形成了一个养蚕业中心。但不幸的是,这里却连年蔓延着一种奇怪的蚕病,病蚕一批批地相继死去,蚕农们束手无策,整个养蚕业陷入濒于灭亡的境地。1865年,巴斯德受农业部委托,动身去法国南部亚来斯蚕区,开始研究蚕病。尽管巴斯德对蚕病一窍不通,甚至从来还未看到过一条蚕——本来,蚕病和化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巴斯德还是毅然挑起了这一重担,他一方面查阅大量资料,学习有关知识;一方面详细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室检查。他用显微镜仔细地检查了蚕的各个发育阶段,再分别把一只只病蚕和健康蚕加水磨成糊汁,各吸上一滴放在玻璃片上,用显微镜观察比较。在当时简陋的显微镜下,在外行看来是一片混饨的显微世界里,有各种形状的蚕组织细胞碎片,以及形形色色的微生物,使人如坠云雾中,不仅茫然找不到头绪,而且看久了两眼酸痛难忍。可是巴斯德对这数不清的样品认真细致地进一行观察、分析和比较,从1865到1870年,通过5年的辛勤工作,终于找到了使蚕患病的细菌,证明疾病主要发生于蛹期,病蛹化成的蛾必然产生带病的卵。要治蚕病,只有一只只地观察产卵后的雌蛾,把有病的雌蛾连同其卵一起烧掉,把健康的蛾卵保存下来留作蚕种,以切断蚕病的传染途径。就这样,巴斯德以他的检种新法,成功地挽救了处于危机中的法国养蚕业。

  成功源于坚持

  在这巨大成功的背后,巴斯德所付出的艰辛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