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朵”,一个安静而充满韵致的名字,取自于法语“Chateau”(酒堡)的中文谐音。因为希望自己能尽可能地囊括世间美酒,所以,阙光伦为自己的专卖店起了这样的名字。也许是承袭了“夏朵”这一名字的安静气息,夏朵专卖店对望着西郊宾馆,陈列于一排树荫之后,静静地栖息于虹桥路的一隅。放弃了热闹的一级地段,而选择安静、高档的二级地段,不仅仅是考虑到消费群的问题,更是深谙只有在沉静中才能真正用心体味到葡萄酒的感人力量的道理。
在夏朵虹桥路专卖店门前的绿荫下,静谧是这里最恰当的形容词。透过明亮的玻璃橱窗,从外就能清晰地一窥店内的全貌。推门而入,便能看到接待台前女店员的淡淡笑容。全店以柔和的金色为主色调,大堂内有层次地摆满了高低不一的各款葡萄酒。夏朵主要进口与销售的是法国酒,美国、西班牙与意大利等国家的酒品也常是座上宾。所以,店内陈列的也多为这些国家的酒,下至百元上至千元不等。偶尔,你还能发现一些颇具特色的新世界葡萄酒,如,智利、阿根廷的葡萄酒。
要了解一家店,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它的创始人。
夏朵的创始人阙光伦先生出生我国的宝岛台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因为房地产生意的关系,来到了上海,这一住就是十多年。最近,他把太太和3个孩子也接来了上海。阙光伦作为一名成功的房地产商,其与葡萄酒的结缘来自于20年前的一次意外竞拍。在那次的拍卖会上,喜欢举手的阙光伦意外拍得了一大堆产地、年份各异的葡萄酒。意外之得固然令他喜出望外,但是无故花在葡萄酒上的大笔开支也着实难以向太太交待。于是,阙光伦买来了大堆的葡萄酒书籍与资料,开始了对葡萄酒的学习、研究。没想到,领略了葡萄酒魅力的他,其巧言说得太太无一丝怨言,自己却就此跌进葡萄酒的温柔乡里,再也不愿意走出来。尔后,阙光伦也常常参加各种葡萄酒拍卖会。其中,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竟然拍到了一个系列的15瓶拉图堡1961年的珍藏葡萄酒,这个系列被有着“红酒皇帝”美誉的Robert Parker评为100分。1961年被许多专家认为是上个世纪最好的年份,尤其当年拉图堡表现最为突出,随着岁月的演进,口感益加圆润香郁,如今已经是一瓶难求了。
“拍卖场里真正上等的法国葡萄酒都是直接从酿藏了多年的酒窖中取出的,上面往往还携带着多年蕴藏的封尘。一般这样的酒,是不会在市场上流通的。这样的拍品才会更有价值。”阙光伦分享着自己多次参加国外各种葡萄酒拍卖会的经验。
不同于其他的爱酒人,对于拍卖回来的珍藏酒,阙光伦总爱与好友分享。在他看来,好酒是用来品尝的,只有喝过以后,才能真正体现出好来。在他近20年的品酒经验中,很难说什么样的酒好,什么样的酒不好,只有令他感动的葡萄酒,才会让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记者第一次听人用“感动”二字来形容自己对葡萄酒的感觉。曾经有一款德国伊攻·米勒庄园(Egon Muller)出产的1989年的贵腐酒就给过阙光伦这样的感觉。阙光伦称之为琼浆玉液般的感受,其酸度与甜度掌握得恰到好处,比起闻名于世的法国苏玳地区的“滴金庄”,酒体更加优质。还有一次在朋友的聚会上品尝的一款1958年奥比昂酒庄(Chateau Haut-Brion)的葡萄酒也感动了阙光伦。这款酒在刚开启时平淡如水,令人失望,而两、三个小时之后,苏醒后的酒体香气逼人,让在场的人惊叹不已,在口中回味无穷,久久不能散去。“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葡萄酒的原因。她总是充满着神秘,蕴藏着很多奥妙,需要你去耐心地揭开。”这时的阙光伦已经陶醉其中。
对于一个如此喜欢葡萄酒的人来说,居住、工作在九十年代的上海是一件“难熬”的事,因为那时的上海少有进口的葡萄酒出售,只有到五星级的宾馆才能品尝到一、两种进口葡萄酒。为了一解对葡萄酒的相思之苦,阙光伦与在上海的台湾同好们一起开始进口喜欢的葡萄酒。慢慢的,葡萄酒进口得越来越多。于是,在1997年,夏朵葡萄酒专卖店正式成立了。经过六年的艰苦摸索,夏朵在上海终于站稳了脚跟。小情趣,终于做成了大味道。
葡萄酒对于阙光伦来说是一件艺术品,没有好坏,只有在对比中才会有区别。对于葡萄酒的品评,阙光伦笑称,没有什么窍门,就只有自己去亲身品尝,如果你品过了500余种的葡萄酒,就绝对是入门了;若能品上千余种,就基本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