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当谈论到葡萄酒,人们更多地使用“红酒”替代了“葡萄酒”。假如按照颜色对葡萄酒进行分类,葡萄酒可以被去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形成“红酒”代替“葡萄酒”的说法并不是因为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可以被忽略,在所有的葡萄酒产品种,红葡萄酒大约占六成,而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大约占四成。造成“红酒”替代了“葡萄酒”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是国人钟情于红色,红色往往与喜庆、好运相关联;其次从商业的角度来说,红葡萄酒具有更大的炒作空间,商家的过度炒作,使中国目前市场中红葡萄酒占据将近九成的市场份额。 “干”葡萄酒的内涵 “干红”、“干白”也是人们谈论葡萄酒中使用频度比较高的术语,对于初次接触葡萄酒的人很难理解其内涵。所谓“干”型的葡萄酒是指“每升含糖量不大于4克” 的葡萄酒,这种葡萄酒在品尝的时候,明显地不具有甜味。“干”葡萄酒的称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证明葡萄酒是舶来的产品。“干”葡萄酒是译自英语的“Dry Wine”,“Dry”本意就有“不甜”的意思,假如将“Dry Wine”译作“不甜葡萄酒”,想必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我们仍然需要继续称“Dry Wine”为“干葡萄酒”,除了因为“干葡萄酒”已经获得了法律地位,也因为从业者已经习以为常了。 标有A.O.C.(或D.O.C.)的葡萄酒 ≠ 高质量的葡萄酒 稍有点葡萄酒常识的人都知道,法国葡萄酒中有的酒标上往往标有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lée)字样,这是一个“限制使用原产地命名的法律体系”,法国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总结自己上千年葡萄酒生产历史,把不同的地区影响葡萄酒特性的因素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范,之后,在欧洲的其他国家也效仿这一法律,形成了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DOC体系。但是,当前很多商业宣传中,把标注有“A.O.C.(或D.O.C.)”当作“高质量葡萄酒”推介给消费者,造成了消费者面对上千欧元一瓶和10欧元一瓶同一个A.O.C.的葡萄酒而实在无法理解A.O.C.的所要传递的信息了。 A.O.C.体系保证的是“葡萄酒的特点与传统”,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标有A.O.C.的葡萄酒就是高质量的葡萄酒”。 葡萄酒的年份越老越好
葡萄酒不都是越老越好,从量上来说,大部分的葡萄酒不具有多年陈放的潜质,超过八成的葡萄酒都是适合在生产后几年内快速饮用,这样的葡萄酒存放十几年之后,可能仅有文物价值了,将新酒标注成为老酒是另外一回事。 具有橡木味的葡萄酒 ≠ 高质量葡萄酒 葡萄酒的历史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选用了橡木作为生产储运葡萄酒地容器,而经过橡木桶陈酿的葡萄酒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风味——“橡木味”。在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橡木桶的成本显而易见是相对昂贵的,因此,在市场中,具有橡木味特征的葡萄酒往往价格不非。 橡木桶陈酿葡萄酒,一方面可以增加酒的风味——因为橡木中也拥有一些香气物质,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葡萄酒的口感——橡木具有透气性,微量的氧气透入酒中能够促进葡萄酒中的单宁物质的柔化,另外,橡木桶中的部分单宁也能参与到这个变化过程。但是,不是所有的葡萄酒都具有这样的培养潜质,换言之,不是所有的葡萄酒经过橡木桶陈酿之后都能提升葡萄酒的品质。 近年来,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与追求橡木味道观点背道而驰,有酿酒师酿造以彰现天然果味为主导的葡萄酒,并且在酒标上显著的标明:“未经橡木陈酿”,这种风格的葡萄酒也有它忠实的追捧者。 葡萄酒的味道 ≠ 酸 + 涩 在多次品尝中法庄园的葡萄酒时,有人疑惑地问:“你的酒不酸啊?”或者“不够涩啊?”。以此作为例证,首先没有贬低发问人的想法,只是为了说明:在市场中,有人在误导消费者,把自己手中“酸、涩”的葡萄酒宣传成为“葡萄酒的特点”。 采用成熟完好的葡萄、合理的酿造工艺获得的葡萄酒应当是协调而平衡的,“过酸、过涩、过甜”都不是干型葡萄酒的基本特点。 甜葡萄酒 ≠ 带甜味的葡萄酒 甜葡萄酒不等于带有甜味的葡萄酒。甜葡萄酒就是含糖量大于50克每升的葡萄酒,而且这部分糖必须是来自葡萄果实——也就是说或者对于酿酒工艺,或者对于葡萄的质量有相当高的要求。所以甜葡萄酒,有时被喻为“液体黄金”,可见其珍贵。中国人喜食甜食,甜型的葡萄酒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