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您所在的位置: 红酒客首页 > 葡萄酒资讯 红酒百科 东方葡萄酒之渴

东方葡萄酒之渴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一帆 晓明    2007-04-27 18:38:17


2006年10月20日,巴黎市镇银行拍卖中心,市政府窖藏高档葡萄酒和香槟拍卖会正“酒到酣处”,793箱近5000瓶高档葡萄酒快将一一“名花有主”。这批名酒中,包括现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出任巴黎市长约18年间收藏在巴黎市政厅地下酒窖内的藏品,其中1976年的库克香槟就有191瓶,还有少量每瓶身价近1500欧元的1990年份“贝特鲁酒庄”葡萄酒,专家估计总值超过70万欧元。

其中,来自中国的两个竞拍者表现尤为抢眼:北京美日美月国际酒业公司以及深圳忆生生贸易公司轮番竞购著名葡萄酒生产商拉菲特·罗特席尔德城堡酿制的美酒。据统计,拍卖会前五箱红葡萄酒全部被美日美月拍得,而前100箱酒的大部分买主也正是上述两家中国公司。美日美月更是以每瓶4000欧元的竞价创下了单价第二的竞拍纪录。

“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访华之旅,与拍卖会几乎在同一个时点,可以说是一个巧合,也是一种缘分。我们看重希拉克对红酒的品位和他与他的红酒顾问的收藏眼光,此外,这些拍品无论从年份而言,还是RobertParker打分都是精品。”美日美月副总裁吴斌谈及此次高调竞拍,语调平和。

与此同时,精明的波尔多红酒商们已经在路上了:他们将到中国商务旅行的次数增加了一倍,而且目的地不再局限于北京、上海。他们兴奋地穿梭在中国各大城市,并且作出了更加令人兴奋的预言:“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即将被释放,中国会成为亚洲甚至世界最大的红酒消费市场,甚至连英国也会相形失色。”

醉了亚洲

在香港的亚太葡萄酒展(Vinexpo Asia Pacific)上,英国葡萄酒商Christian Seely遇到了如此之多的同行,以至于在飞离香港之前,他不禁开玩笑说:“事实上,波尔多酒庄的所有者和经理人们在香港、上海和新加坡见面的机会比在自己的老家还要多。”

对此,法国外贸和农业部长必定深有同感———他的同事们,超过70位的葡萄酒销售商和经理人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了该次展会上,甚至包括像了Pierre Lurton,von Neipperg这样的顶级品牌代理人。

其实,不必费神去研究,也很容易弄清为何在Vinexpo上一半的参展商都是法国葡萄酒商和优雅的波尔多收藏家。就像von Neipperg所说的:“波尔多生来外向,哪里有钱它就流向哪里。”

没错,它们都流向了亚洲。

目前,法国在亚洲的葡萄酒市场上占据了显著的优势,市场份额高达40%,并且仍在不断上升。葡萄酒不再仅是商业精英们把玩的对象,在亚洲的各个地方,越来越多的金钱淹没在瑰丽的葡萄酒中。Vinexpo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未来的两年,亚洲的葡萄酒消费量将会上升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在中国,北京城里建起了新的葡萄酒博物馆,上海新建的高级公寓中,专放葡萄酒的冰柜也早成了基础配置。Castel and Constellation等大型葡萄酒集团的戏剧性发展已经把中国送入了全球十大葡萄酒产地之列。而日本更是已经拥有了超过200个葡萄酒酿造厂和几千家授权经销商,并同时成为了数量最大且经验老到的伯艮第地区葡萄酒及酿造香槟酒的市场之一。

在葡萄酒市场更加成熟的香港和新加坡,高级的葡萄酒会所如火如荼,葡萄酒宴会,私人葡萄酒学校以及大量的专业杂志也像雨后的蘑菇一样纷纷钻了出来。就连知名的《Decanter》杂志近期也针对这些市场推出了亚洲版。

正如一位收藏家所说:“我们的民族正在成为葡萄酒爱好者民族,有朝一日我们将毫无疑问的像热爱美食一样热爱葡萄酒。”

不惜一切求佳酿

尽管关税高昂依旧,亚洲高涨的消费需求仍旧爆炸了葡萄酒零售业。Berry Bros&Rudd和Corney&Barrow等几个英国品牌是第一批试探着品尝亚洲市场这只肥螃蟹的先锋。如今他们的胆量和努力已经得到了超值的回报,亚洲成了他们主要的销售市场。在Berry Bros&Rudd 1999年在香港开设第一间专卖店时,还是仰仗欧洲客户的鼻息而活,而到现在,75%以上的客户都成了中国人。因此欧洲众多高傲的,足不出户的本地酒商争先恐后地涌向亚洲市场,以解亚洲的葡萄酒之渴。

“最让人兴奋的地方是,这里的客人为了买到最好最纯的葡萄酒愿意不惜一切代价。”Nick Pegna,香港Berry Bros&Rudd的主管说。“他们只在乎最好的酒,对最上等的波尔多不惜重金,并且对自己已经拥有好酒的数量从不满足。”

差不多10年前的1997年,由于金融危机,一些亚洲买家暂时退出了葡萄酒的拍卖会,直接造成了当年顶级葡萄酒市场销售额下降了40%。所幸今年恒生和东京证券交易市场的调整并没有造成类似的影响。证券市场的调整和金融危机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不可忽视的原因还在于,如今葡萄酒已经更深的融入了亚洲文化。上世纪90年代末跟风大买品牌货的疯狂年代已经过去,如今的亚洲市场稳定而有品位,人们购买是出于称颂和保留葡萄酒永恒的味道。

当然,在这些看似疯狂的购买举动中,除了对口味的满足和对身份的夸耀以外,还有小小挥霍的成分。当你拥有了房子,车子和名表,还有什么比一个体面的私人酒窖更自然的呢?

强劲的购买力使得亚洲的买家们有了无限的消费欲望。

毫无疑问,在国际顶级葡萄酒市场上,亚洲买家已经开始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世界最受欢迎的葡萄酒单上的名字也越来越多地被亚洲的口味所左右。在7月Christie纽约拍卖会上,亚洲买家购进了10款经典名酒中的7款,而在去年的伦敦,Sotheby的100款顶级佳酿有24款进入了亚洲买家的私人酒窖。

碰杯,东方与西方

与西方不同,亚洲的收藏者得到一瓶上等好酒时,玩味与欣赏过后,他们会尽快地开瓶一尝究竟。与英国的收藏家比起来,他们快乐至上,畅快而又没有传统的桎梏。

但不被传统牵绊并不代表没有传统。亚洲人对葡萄酒独特的喜爱可以追溯几百年。早在14世纪,葡萄酒就成了中国统治阶级热爱的珍酿。由于亚洲悠久的美食传统正是建立在精致的技艺和千回百转的味道上,于是葡萄酒的微妙口感自然而然的与亚洲人的餐桌融为了一体。有调查甚至表明亚洲人是比白种人更称职的品酒师。同时是品酒家的作家Robert Joseph也曾经提到,由于不同寻常的文化背景,亚洲在葡萄酒上的鉴赏力常常领先于纽约和伦敦。

而在最近两三年,亚洲人的购买习惯又发生了小小的改变:买家不再局限于购买已经经过窖藏,可以直接饮用的美酒,购买新酿造葡萄酒的风气开始兴起。这个习惯在亚洲刚刚兴起就引发了一场蝴蝶效应。高傲惯了的英国葡萄酒商们开始频繁的收到来自亚洲的难以置信的订单,大量的向他们求购当年的第一批新酒。

虽然相比香港和新加坡等成熟市场,中国大陆的葡萄酒市场目前还只是个初生儿,一个“睡梦中的巨人”,但近年的数据却显示中国的葡萄酒市场以每年10%的增长率递增。单北京一座城市进口葡萄酒的消费量每年就有30%到40%的增幅。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葡萄酒尤为国人青睐。尽管增长迅速,然而进口葡萄酒所占的国内市场份额尚不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