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诚蒙香港商会之邀,出席该年度沪上首次晚饭聚会,与六十位新知旧雨一同分享葡萄美酒和粤式佳肴,诚新年乐事一桩也!酒酣耳热、高谈阔论之际,再有会刊副总编辑即席邀稿,以期用文字来安抚一下当晚数不在少的一众向隅者,则笔者更是赏心自满矣!
只不过,葡萄酒以一介普通饮料(低酒精度的天然发酵酒,绝不经过蒸馏提炼!)而令人趋之若鹜,其诡秘之处(若有的话!)又岂是笔墨所能形容?既如此,读者诸君也无需对葡萄酒太认真了,反正仅是借酒为媒,而求会友得乐,在谈笑交心之间多多举杯,酒香充盈于口腔之余,更漫溢在周遭氛围之中,已是人间一大快事,又何须寻根问底,为“葡萄酒”三字而烦恼?
转念之间,脑海里咋见笔者年轻时在超级市场的酒柜前踌躇发呆之模样,顿悟个中窍妙:问题从来就不是“葡萄酒是什么”,消费者最懊恼的是“如何选购葡萄酒”!
当下心意立定,就跟诸位分享一下笔者“选购葡萄酒”的心路历程吧!
“选”和“购” “选”是过程,“购”是目的。问题第一便是各位的口袋里的预算银两有多少,“选”的原则也就非常简单:在预算以内买来最好的酒。这以外还有一个限制:“选”酒之前,先要“选”在哪里购!拿着同样的预算,在超市里头可以找到的最好的酒,当然跟在葡萄酒专门店里边的很有不同。问题第二,也是问题的核心:怎么样去“选”葡萄酒,单凭视觉,您可以选择带气泡的(香槟和其他起泡酒)、或者是不带气泡的(红、白和桃红葡萄酒),然而,除此以外,老实说,在开瓶以前,任谁都只可以选“酒标”而不能选“酒”。
五花八门的酒标,我们能怎么去选?笔者以为只能凭“感觉”和“经验”,绝不是凭“学问”。在您第一次亲自去挑选一瓶葡萄酒以前,很抱歉,您先要喝的愈多、问的愈多、记忆的愈多,您才有能力去买的愈多。所以,您每次享用葡萄酒的时候,应该把标签上的这些资料都记在心里:
这是哪个国家的?
这是哪个产区的?
这是哪个葡萄品种的?
这是哪个级别的?
这是哪个酒厂的?
这是哪个品牌的?
这是哪个收成年份的?
所有这些因素合起来就决定了一瓶酒的风格;换句话说,看懂了酒标,您对这瓶酒的特性也就心中有数了。当然,您还需要真正的喝下去,品尝一下……然后,您把您对这瓶酒的感觉用心记下来(若果您选择隆而重之的用笔记下来,笔者是不会反对的)!时间长了,您也就积累了您个人的品酒历史,可以自行根据酒标上的资料来选择您的挚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