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酒评人吴书仙曾专程前往智利葡萄酒产区进行考察,以下是她的见闻:
从上海到智利,需要整整两天两夜的时间,独自在巴黎机场等待的18个小时里,吃着又贵又难吃的食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欲睡不能只好坐在冰冷的铁椅子上受着煎熬,惟有想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的艰辛,方能宽慰自己,不过此去智利收获不少,也算不虚此行。
此次出访智利是受到智利SOUTHERNSUN(南阳)酒业集团公司和智利太平洋贸易公司的邀请,共访问了17家酒厂,分布在智利重要的三产区,分别为米埔(MAIPO)谷、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谷、空加瓜(COLCHAGUE)谷。
早期,居住在智利的多为土著的印地安人,特别是智利北部是印加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起西班牙人开始征服智利,到1818年2月12日智利宣布独立。19世纪西班牙外的许多欧洲人移民到智利。
听当地人讲,西班牙人入侵智利时,屠杀了大量的土著人,而留下了年轻妇女。智利人有92%是西班牙移民和印地安人的混血儿,纯种的欧洲人只占2%,其他6%是印第安人,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几乎所有人都说西班牙语,印第安语言很少被使用。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首都圣地亚哥附近,向南和向北人口逐渐稀少。
智利酒在国际上出名其实也就是近十年来开始的,尽管大家都将智利归纳在“新世界”范围内,其实他们的酿酒史有450年的历史了。智利酒一直受“旧世界”的深度影响。第一时期引进的葡萄品种是在1851年,法国的品种引进了赤霞珠、卡曼纳(CARMENERE)、科特(COT)、玛碧(MALBEC)、梅乐、黑比诺、长相思、塞美容、雷司令等等,这些品种成为欧洲惟一没有受到根瘤牙虫摧毁的葡萄树的后代。这些葡萄都是原树繁殖,并非以根茎移植。
智利的酿酒史与西班牙人的入侵和智利的发展不可分割。早在1551年就开始酿酒,此后有多个发展阶段,包括西班牙人的统治时期、殖民地时代、独立时代、十九世纪中叶的酒业中兴。当十九世纪末芽虫摧毁欧洲葡萄树时,欧洲的一些酿酒人士移民到了南北美洲,他们大部分都在智利落地生根了,因为这里的气候和土地是很适合于种酿酒葡萄。
智利是个狭长形的国家,有点像蚕的形状,这也使看起来不大的国家却有着寒、温、热等多种气候带。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岸,位于安地斯山脉与太平洋之间,沿着太平洋岸自北向南绵延5000公里,从东到西只有90-400公里。葡萄酒产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这里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这里降雨集中在冬季,春末开始干旱,到秋末结束。这里的日夜温差大,在炎热季节日间可达30-40度,沿河区域晚上10-18度,在安第斯山脚温度下降幅度超过20度。日照时间长,夏天的相对湿度仅为55%-60%。这样的气候对葡萄树的光合作用帮助很大,晚上的低温又给予了葡萄树充分的休息,是葡萄成熟的最理想的条件。
智利的葡萄酒产区分三个区域,13个产区:分别是最北部的葡萄种植区艾尔基谷(ELGUIVALLEY)和利马里谷(LIMARIVALLEY);第二块为中央山谷,也是酿酒葡萄最为主要的产区,细分为8个产区;第三块为南部的伊塔塔谷ITATA、比奥比奥谷BIOBIO和MALLECO 马尔雷考谷。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约有10.7万公顷。论规模,智利的大酒厂排名第一为CONCHA YTORO,第二为SANPEDRO,第三为SANTA RITA,第四是SANTACAROLINA,第五为SOUTHERNSUN,合称为智利五大酒厂。(本报记者李扬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