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您所在的位置: 红酒客首页 > 葡萄酒资讯 红酒百科 遗落在昌黎的散漫记忆

遗落在昌黎的散漫记忆

来源: tj.soufun.com       作者: 张雁军    2006-10-13 14:40:00


  上了京沈高速路,穿过廊坊市和抚宁十七号出口,一切就开始绿起来。田地和成了年的白杨树不断涌来,公路两侧逐渐看见了缓慢的拖拉机、彩色招牌和乡村的灰色屋顶。没错,昌黎到了!

  什么地方,能让所有人看到海

  七里海,这地名说起来有一种阔别以久的期待感。
  小镇中心有一条公路直接通往七里海,那里距离昌黎不过十几公里,但问起当地人每个人都会对你打量一番,仿佛你要去的是海的尽头。

  也许是因为水面太广阔的原因,我一上来就把七里海当作了大海,其实七里海不是海,是一个面积8000亩的自然泻湖,湖与海之间有一条狭小的水道自然相连。绕过出海口往北就是昌黎最有名的黄金海岸了。通过当地人的指引,我们租到了一条木制的渔船出海。从码头驶离岸边的时候天色已经擦黑了,很多白天捕鱼的大船都开始归航。伴随着柴油马达的轰鸣声,我们的心绪开始转移到海上,一声声响亮的汽笛如同水手临行前的壮歌。

  所有的地方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湛蓝、浩大、旷远的水面,简直让人不得不相信七里海真的就是烟波浩淼的大海。七里海的中间是一座三面环水的半岛,面积足有400公顷,夜色里远远望去就如同海中央的巨型黑色玛瑙。滩涂上悠然自得地丛生着低矮的灌木和蕨类植物,与浩浩汤汤的海水一起坐望众生的表相。天很清朗,能看见很近的星星,广阔的水面使得马达的轰鸣显得微不足道。潮湿的空气并不如海边那么腥气,反而有一点植物的气息透过水岸传过来。很难想象什么人有福气居住在这样的岛屿之上,既能随时看到海又能享受湿地般的舒适气候。

  回航的时候我们几乎都忘了时间,只有闪亮着希望的灯塔在提醒我们已经是晚上了。也许,来这里根本不应该带着表,七里海会让你相信,在这里,每一秒钟的停留都是值得的。

  你看不懂,渔村这样的微笑

  出海口旁边是一个渔村码头,码头的旁边是通往镇子的公路。
  与大海的神秘、宽广、澎湃相比,渔村的安宁和朴素一下子使我倍感温暖。海的味道弥漫着只有几百户人口的渔家村落,袅袅的炊烟和黝黑的面孔让人几乎不可能拒绝这个可亲可近的所在。渔民、女人和孩子在村子里显得悠闲而零落。他们忙着卸货、卖鱼、拉生意、做饭、丢垃圾,倒是我们这些远来的不速之客打破了渔村的平静。一个盘着头的妇人抱着一个眼睛大大的孩子望着我们,当我举起相机准备拍下这对母子俩儿的天伦之乐时,那妇人笑着摆了摆手,走开了。我一下子领悟到,或者,在这里这样的记录是不应该的。如果每个路过渔村的人都是如此,那这种朴实的乡情可能就将不复存在了。

  渔村中不只有码头,甚至还有原始的手工造船厂。两道钢制的轨道,一端没在水里,另一端固定在造船厂大院的船基上。院子虽然不大,却整整齐齐排列着十几艘尚未完工的木制渔船。成垛的木料堆积在边上,造船的师傅们似乎已经下班了,只有桅杆上的几面红旗还在,招展起来颇有些海的韵律。

  既然是渔村自然就少不了吃海鲜的地方,码头沿线遍布了各种特色的海产加工点和海鲜饭店,游客们还可以亲自参与出海、捕捞的全过程,并能品尝到最新鲜的海产品。仔细聆听,饭店前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只可惜时间太晚,未能安坐下来,亲口尝一尝弥漫整个村庄的鲜美味道。我们的车子渐行渐远,渔村的影子也渐渐没入夜色,只依稀记得那个孩子的大眼睛,仿佛微笑着和我们道别。

  翡翠岛,天方夜谭般的沙漠与绿洲

  观光翡翠岛,请至少带着三双眼睛来,第一双眼会看见沙漠、第二双眼会看见绿洲、第三双眼则会看见大海。

  第一次看见翡翠岛的沙漠,那种叹为观止的震撼会让人永远记得。满目无边际的沙山,会让人坚信只有两样东西是永恒的,沙子和太阳。几处零零星星的建筑,没有颜色,远处天际线上绵亘的曲线相互交错着,不禁叫人联想起绝望、生存这类的词汇来。

  阳光下的沙漠有一种永远午睡的味道。懒洋洋的步子,深的、浅的足印,惊叹的眼神。缓一点的沙丘上,人都走得很慢,除了金黄以外,其他的颜色都迟钝了。正沉浸其中 ,忽然眼前一亮,闪过一群充满欢笑、稚嫩的身影,一群外国小朋友擦身而过,幽蓝的眼睛里闪出宝石般的清澈光芒。

  顺着孩子们的方向望去,有一道高约20米的沙丘。踩着发热的沙子,登上沙丘的顶端,一幅令人不敢相信的图画展开在你的面前,这个时候,除了惊叹,实在想不出还能做什么。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简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沙山靠近陆地的边缘,一片更加广阔的绿洲郁郁葱葱。广硕的绿色、健壮的树木和肆意生长的野草与金色的沙丘和谐交融;沙山的另外一侧则是浪高潮涌的大海,湛蓝的水色挟着潮湿的海风充斥到岸边。蓝色、金色和绿色的魔幻三重奏在翡翠岛的阳光下尽情演出着,震撼着所有登岛的听众。远远眺去,仿佛是大自然千年前就预排好的故事。

  很难相信华北地区会有这样的景致,直到要走的时候,我依然只能将眼前的奇景惊为一段似曾相识的童话。

  惊艳!藏在深山中的葡萄酒庄园

    

  昌黎是葡萄酒的故乡,素有“中国的波尔多”之称,据说每年要出产10万吨的美酒远销世界各地。而朗格斯酒庄则是葡萄酒的真正天堂。

  在碣石山山麓,我们找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广阔庄园。青翠挺拔的山峦、三千亩望不到边际的私家葡萄园、亮黄色调的半山庄园…… 朗格斯给人的第一印象只能以惊艳来形容!从选籽、种植到季节性采摘、从古老的重力酿造法到德国橡木桶山体贮藏,这里赋予了葡萄酒最经典的生产过程。而酒庄的主人——朗格斯?施华洛奇先生,就是那个以施华洛士奇水晶品牌闻名于世的著名商人,因其本人酷爱葡萄酒,便投巨资兴建了这座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葡萄酒生产基地。

  在接待员的带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朗格斯酒庄的生产、发酵、酿造、罐装、贮藏全过程。其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还是其顶级的贮藏工艺。整个藏酒的酒窖是建造在山体里面的,从入口处连下两层才能到达最底层的酒窖。因为在山体内的缘故,无需中央空调酒窖就能保持5-10摄氏度的常温和30%的相对湿度,对葡萄酒而言,这是最适宜的贮藏环境了。更有意思的是,酒窖还要每天为所有的葡萄酒播放庄严、肃穆的奥地利宫廷音乐,据说是有利于提高葡萄酒的口感,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否真的神乎其技、卓有成效,单是主人这一番用心也已经非常难得。一只只纯色的橡木桶躺在酒窖中,伴随着高雅、舒缓的音乐,闭上眼睛似乎能看到十八世纪奥地利的宫廷戏剧。

  酒庄的贵宾区中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客人的私人藏酒,每个收藏区都标注有客人的名字和国籍、地区。精致的木盒包装、泛黄的标签纸都让人不禁对瓶中的美酒想入非非、垂涎三尺。还好在临行前可以品尝一杯酒庄自产的样酒,使这次参观不会留下遗憾的成分。

  我们远离酒庄的同时,也远离了昌黎。远离了七里海、渔村、沙漠、绿洲……远离了那些深深打动我们的点点滴滴。转过几个田弯,昌黎已在望,口中残留的红酒,此时也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