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李军 特别鸣谢/德国国家旅游局香港办事处 德国汉莎航空广州办事处
毫无疑问,这曾经是一个怀抱帝国复兴残梦,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家,连强人如丘吉尔,也曾忧心它的再起,说“A Hun alive is a war in prospect.(只要有一个匈奴活着,战争就有可能)”。但它也是为世界上最具“现代性”的大杀戮反思忏悔60年的国家。
这是世界上发明的 “主义(ism)”最多的国家,包括影响20世纪最深的纳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是歌德与席勒、黑格尔、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和瓦格纳、尼采与康德、莱布尼茨共同构筑的国度。这里是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策源地,即将被世界杯和烟熏啤酒的狂热席卷,也是最严谨精确的制造业工厂。
“德国在哪里?我找不到这样一个‘国家’。”诗人席勒这样写。当年在维也纳会议,梅特涅就说,德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初次访德的旅人,都会惊讶德国有如此深植的“地方”的力量和多元文化的传统,以至于用任何一个中心城市或者区域指代德国都那么地不合适。尤其是帝国烟消云散的今天,正如歌德曾经说过的:“日耳曼人呀!你们希望成为一个国家,那是徒然的,不如把你们自己变成自由人吧!”要理解今天的德国,必须从许多地方—大城小镇,陌野乡郊—的生活方式和历史肌理读起。只有这些小地方具体而微的细节,各不相同的故事与传统,自由人的城邦那分散而匀称的骨格力度,才能还原到一个大国风格与气量。
行者记
小城絮语
它再也没有巴黎或者伦敦一样的超级大城(以前有柏林),不过,德国却到处有中心。就文化来说,最大的图书馆在法兰克福,最盛的印刷业在汉堡,最多剧院的是慕尼黑,最多博物馆的是西柏林,最全的国家档案在柯勃尼兹,最丰富的文学资料在尼加河上的小城玛白。科学的中心不是一个,而是分散在杜斯道夫、哥廷根、海德堡、曼兹各地。在德国,很难说哪里是文化的“中心”,哪里是文化的“边陲”。文化的声光,处处可见,创造发明,可以来自各个地方。德意志联邦的教育文化权分属各邦,不是联邦政府专有。德国不是一个大中心,光芒四射,而是许多中心,交光辉映;大城固是璀璨辉煌,小城一样幽幽生光。试想想,西德现在有15000个公共图书馆,有1500个博物馆。它们是联邦的、邦的、市的、镇的、教会的,这些图书馆、博物馆不少是过去的古堡、皇宫和教堂,真可说是“古为今用”。而许多小城之所以那么有规模,那么有气势,主要是它们都源于神圣罗马帝国,特别是中古以来的政治文化,许多原来就是“城市国”,这些小城都有一套自己的 “地方历史”、 “地方智慧”,这也就无怪乎它们有文化的厚度和活力,既古典,又有现代感。历史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再明显不过了。讲到这里,我对韦伯所强调西方城市之有“自主性”、“城市自由”等概念,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德国的天空不像法国,没有一个像巴黎的大太阳,而是漫天星星。
—金耀基, 《德国小城闲步闲思》
(本文完成于两德统一前,选自金耀基教授的散文集 《海德堡语丝》 ,该著作曾经指引无数赴德学人和旅行者,至今仍是德国文化游值得推荐的指南之一)
海德堡印象
文、图/陈海平
在去海德堡之前,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博士杨天娜给我讲了一段故事:在海德堡大学的一次博士学位授予典礼上,海德堡大学的校长说了一段话:“曼海姆大学(德国的一所理工大学)的校长对我说,你们的学生学的都是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我跟他说,我们就是要学一些没有用的东西!”
这个关于海德堡大学的故事让我在没去到海德堡前就喜欢上了它。多年前,我和我的同龄人在报考大学填志愿时,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会毫不犹豫地让我们改掉他们认为没前途的选择:在中国社会生活了多年的师长们用非常明确的实用主义来安排我们的未来:报考某个大学或者专业,是因为能够在读完大学后可以进入一个“吃香”的单位。我想,我们今天看到的—街道上面的老房子、树木花草和快乐的人都越来越少,这些情况在很多年前就被如此“合理”地决定了。
1386年成立的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海德堡的灵魂。现在的海德堡有14万人口,其中有3万多大学学生,大学也从最初步的神学、法律、医学、文学四个系发展成为十八个系。历史上,这里更是文化名人云集:黑格尔、费尔巴哈、韦伯、海德格尔…… “传统”在海德堡大学,就是不断寻找新方向。求新、求变、开放使海德堡大学成为人文主义思潮的中心,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成为诞生10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德国著名古典管理理论学家、经济学家和全球现代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思·韦伯,未来经济学家凯恩斯都是这里的学者。海德堡是大学教育的理想范本:教育的本质应该是首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独立思考能力,然后才是实用的技能。
在德国,著名的大学排名系统有两套,一是洪堡排名法,主要强调大学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一是 《经济周刊》 排名法,主要强调就业机会的大小。以前,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并不是企业最需要的,但近年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却在不断上升。2003年 《经济周刊》 排名表首次把人文学科也列了进去。这方面排名第一的是图宾根大学,然后是海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哥廷根大学等。在法学方面,海德堡大学则高居首位。洪堡基金会公布的2005年德国大学科研地位排行榜中,康斯坦茨大学荣列榜首,第二和第三名分别是海德堡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这可以证明,不管从什么方面看,海德堡大学的学生学的绝对不是“没有用”的东西。
海德堡被视为和英国剑桥等同“地位” (就浪漫指数而言),但是海德堡的“舒适”和智能的“光辉”,似乎在别的大学城也可以找到, 为什么海德堡如此受到知识分子和旅游者的同时爱戴?作为出众的美丽和丰饶富庶的城市,这里发生了两次几乎毁灭海德堡城堡的战争;之后,二战时海德堡幸运地成为欧洲少数几个没有遭到轰炸和战火毁坏的城市之一。这种戏剧性的反差正说明了海德堡对德国和欧洲的重要性。有人说海德堡在二战中能成为一个例外,是因为曾经在此就读的一些美国学子动用了他们在美军中的关系,这个说法未经证实,但海德堡在二战中免遭厄运,完好保存下来并成为驻欧洲美军的总部—占领者为这座城市而倾倒;今天,只有14万人口的海德堡平均每年吸引350多万游客,其中150万来自德国以外。海德堡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城市里的活力,骑着自行车的年轻大学生在老巷里轻松穿行,神态自信、和善而平静。在金耀基教授的 《海德堡语丝》 里,他说海德堡是“永远地年青,永远地美丽”。不仅仅这里有永远年轻的学生和思想,永远美丽的风景,还有那些永远不同的来访者带来的生气……作为旅游城市,面积不大的海德堡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
红褐色古城堡(Schloss),最早建于13世纪,历史上经过几次扩建,形成哥特式、巴洛克式及文艺复兴三种风格的混合体,整个城堡有高大的围墙、塔楼、宫殿和英国式的花园,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城堡之一。
莱茵河支流的奈卡河(Neckar)穿城而过,河上的老桥(Alte Brucke或Karl-Theodor Brucke),建于1869年,是座有九个拱的老桥,桥头有两座圆塔,护卫着此城的入口,塔里曾经是牢房。桥上有二座雕像,分别是选帝侯卡尔特奥多(Kurfursten Karl-Theodor)以及希腊神话中女神雅典娜(Pallas Athene)。 桥旁还有一个猴子铜像,是游客留影的最爱。
浩朴街Hauptstrasse,是老城的一条主要步行街,与奈卡河平行全长约1.6公里。街道两边保留了原来古朴的建筑风格,餐馆、书店林立,作为一座大学城对学子的体恤,这里还有一欧元店:数百种日常用品,都以一欧元的价格出售。
著名的旅游点(学生监狱)Student enkarzer,属于海德堡大学,是以前学校禁闭违反校规的学生们而建的。在大学楼的后面的一幢老楼,三楼便是“监狱”。有四间“监房”和一个厕所。监房的四壁和房顶上全是被囚禁学生利用蜡烛灰烬涂抹的画、留言。这个监狱只在1912-1914年用了两年,不但没有达到惩罚学生的目的,反而很快成了学生乐园,以至于很多学生故意调皮捣蛋,争取进入这个监狱好和其他同学一起喝酒聊天。现在,在海德堡大学的哲学系的旁边,真的有一座女子监狱—这是我们在海德堡看到的唯一有高墙和铁丝网的建筑。
哲学家小道Philosophen weg,从老桥过河,在半山腰有条小路,歌德曾经常在这里散步,思考哲学和文学问题。哲学家黑格尔任教海德堡大学时,也经常在此散步。
在海德堡,我们还发现,以严谨闻名的德国人并不缺乏幽默感:在老街一个橱窗里,一个塑料模特坐在牙医的大椅子上,周围是拔出来的大牙—这竟然是一家糖果店的招牌。而在一家小书店,杨天娜拿起一张一个小男孩捧着一大杯啤酒喝得半醉的明信片,把上面的德文读给我们听:教育孩子是没有用的,因为他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