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您所在的位置: 红酒客首页 > 葡萄酒资讯 红酒百科 法国酒庄之旅:勃艮第(4)

法国酒庄之旅:勃艮第(4)

来源:     作者: 红酒客    2007-01-29 09:57:00


德索曼家族酒庄算得上是勃艮第的旺族了,酒庄在路易十四时期便开始了葡萄的垦植,并不断向皇室供酒。路易十四当年在征战西班牙途中,几次亲临德索曼家族酒庄,并与庄园主柯尔伯结下私交,后来柯尔伯为谢太阳王之恩,便随其左右,成为太阳王身边为教不多的几位能臣。到了拿破仑三世时,德索曼家族酒庄又成了波拿巴的心仪之处,这位拿破仑三世最爱喝的几款酒中就有德索曼家族酒庄的酒。所以后来有人说,勃艮第的德索曼家族酒庄真的是尽忠报国。当年太阳王感动了柯尔伯,而拿破仑则感动了这个酒庄当时的的庄园主利维先生,他的哥哥毅然跟着拿破仑去了滑铁卢。但是此去却凶多吉少,最后战死在滑铁卢。

从我住的地方开车约半个小时,便来到了德索曼家族酒庄。

如今的庄园主维拉特先生,今年50岁,是那位滑铁卢烈士的重孙子。

一踏上德索曼家族酒庄的田园,便立刻感到这个酒庄是那么的气派和富遮,尤其是两扇白色的雕花铁门,伫立在旷野之中,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威严而独立的王国。

已得到通知说我要来并在此等候了一会儿的维拉特,用热烈的拥抱欢迎我的到来。他说先带我参观一下他的庄园,于是,我便象是游园一样,在松软的草地上,跟着指点江山的维拉特走马观花起来。

古老的葡萄压榨机,太阳王当年的猎场以及酒窖,使得德索曼家族酒庄如同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我们则在一页一页的翻阅。在酒窖门口,我看到一个年过半百的工人,在用手推车将一个个橡木桶放进地窖。我记得在别的地方,这种活早已用机械化了,这是我看到的唯一还在用人工搬运橡木桶的酒庄。而且这个搬运工的装束竟和我收藏的法国老明信片里的那些上个世纪的酒农装束是一样的,半统靴,围兜和皮帽。

我想起昨天在杜福尔酒庄里看到的赤身裸体的工人,在橡木桶上挤压葡萄的情景,忽然觉得勃艮第的酒好,一定是因为这个地区至今还有许多酒庄坚持用人工的原委。

维拉特说,在德索曼家族酒庄,不仅仅搬运橡木桶是用人工的,即使酒窖里调节发酵的酒温和口感,用的也是人工,而不是机器。

我跟随维拉特下到酒窖,见有个酒农正用玻璃试管在橡木桶里测量,然后又用试管将正在发酵的葡萄汁抽取一部分用嘴品尝。维拉特说干这活的都是富有几十年经验的老酒农,他们的味觉足以评判出一款酒的好坏,甚至比任何机械化的运作都要精准,酿出的酒会更富有人性化。

维拉特告诉我,这样的老酒农史称“酒神”,是顶级酒庄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他们能凭自己的经验让一款酒做的更好。其作用甚至要大于庄园主,有点象一家餐厅的主厨。德索曼家族酒庄最早的“酒神”出现在波拿巴时代。当时是这个家族的祖先自己充当的。维拉特说,在那个年代,“酒神”足以撑下一下酒庄的门面,庄园主再显赫,你的“酒神”水平不高,那你的酒也是卖不出。当年随拿破仑从军后来战死的那位兄长,便是当年德索曼家族酒庄的一名出色的“酒神”。

 如今德索曼家族酒庄的“酒神”叫巴亚克,就是我在酒窖里看到的这位,他们家是世代“酒神”,而且全都是供职于德索曼家族酒庄。他们出色的手艺不但为德索曼家族酒庄增添了荣耀,还为法兰西争得了面子。早年密特朗总统便将德索曼家族酒庄的一瓶“酒神”酿的酒,送给了当时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后来人民时报的记者写过一篇题为“神酿的酒”的文章,专门报道了法兰西古老的德索曼家族酒庄的这一趣事。

我们从酒窖出来,便看见一男一女两位老人,手牵着手缓缓的从外面走进酒庄,两个人的另一只手上还各拿着一束玫瑰花。

维拉特赶紧上前问候,然后向我介绍说这就是他的父母亲。

老维拉特显得特别有趣,听说我来采访酒庄的历史,便把身边的那位老伴推到我跟前说,问问她,当年为什么来问我要酒喝。老维拉特的这位太太同样是个有趣的人,她说问他要酒是个借口,因为想多看他一眼。说完两个老人竟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两个老人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在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老维拉特深情的回忆说,当年第一眼看见她,就喜欢上了她。因为她比别的摘葡萄的姑娘要勤快得多,边摘葡萄还边唱歌。有一天中午吃午饭时,老维拉特特意倒了杯酒送给她,说她干的勤快,奖励美酒一杯。

眼看着采摘季节很快就要过去了,姑娘们也就马上要各奔东西回到自己的家乡,老维拉特这时已喜欢上了她,想把她留在酒庄,但每次端着酒话到嘴边就是开不了口,酒倒白送了好几杯。

“没你这几杯酒,你哪会得到我?”老维拉特的太太也风趣了起来:“他给我第一杯酒时,我就看出了他的心思,虽然他话不多,但美酒却醉了我的心,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二十天后我决定留下来了。可这时他除了给酒喝,就没有别的话了,眼看着第二天我要走了,他也不挽留。所以那天晚上我鼓足勇气,敲他的门。”

老维拉特兴奋起来,抢过话题说:“那天我一开门看到是她,一激动竟问了一句你怎么还没走?话一出我后悔死了,生怕她一走了之。”

老太太又接过话来说:“亏他还问得出来,要是换成别的姑娘,早就转身走了,说实话他这一问问得我也蛮不自在的,但我还是鼓足勇气说,我还想喝杯你的酒。”

我赶紧问老维拉特,听到她要酒,你什么反映,老维拉特说:“我敢有什么反映,我太太就在身边。”

搞了半天,这位老太太竟不是老维拉特的夫人。

维拉特见我惊诧,便向我解释,老太太一直是父亲很好的帮手,几十年来一直以家族的管家身份出现于世人面前,10年前她退休回到了巴黎的家。前两年维拉特的母亲去世了,终身未嫁的她特意从巴黎赶来陪伴老维拉特。而为了敢感谢这位太太这么多年来对他们家的忠诚,小辈们都尊称她为母亲。

老维拉特对我说,要写酒庄的记忆,一定要写写这位美丽的太太,老人说要不是她的机智和勇敢,他们的酒庄或许早已不存在了。

1942年,德军进驻了勃艮第,几乎每个酒庄都住满了德国人。德国人住的时间越久,酒庄的酒就越遭殃,因为德国人不仅仅自己喝,见了好酒还往家运,眼看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家业就要毁于这些鬼子手里,勃艮第的酒农们人人急得团团转。有一天,德索曼家族酒庄来了一个德军上尉,他让老维拉特给他腾出房子,并要老维拉特备一桌接风宴来欢迎他,他还特地点名要喝德索曼家旋酒庄最好的酒。当老维拉特的这位管家得知他也是出身于德国一个酿酒世家时,便急中生智将一款酒渗进清水,然后冒充好酒送过去,让这位德军上尉品尝。

管家太太对老维拉特说:“这个德国人是懂酒的,所以喝了今晚的酒,他一定不会再呆在我们这儿。”果然吃完饭,这位德军上尉便告辞了,临走时用枪顶着老维拉特的头,倚老卖老地说:“你们这些法国人,即不会打仗,连酒都酿不好。”

德索曼家族酒庄成了在德军占领期间,唯一没有大批进驻德国军队的酒庄。战争结束后,勃艮第大部分酒庄的酒全都给德国人弄走了,但是德索曼家族酒庄却基本上将好酒保存了下来。老维拉特说,他一生中做的最有意思的一件事便是战争结束后,他将家族珍藏的100瓶好酒送到巴黎,送给了戴高乐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