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恰逢国庆,双节临门,喜事多多,自然少不了美酒相伴。为此,节前,本报联合新浪网等多家媒体,以“寻找中国最好的葡萄酒”为题,走访了蓬莱、昌黎、怀来、新疆四大葡萄酒产区,描出一幅中国葡萄酒基地全景图,同时也希望为百姓挑选葡萄美酒提供参考。
俗话说,“三分酿造,七分原料”,这一理念在今年刚刚修订完毕的葡萄酒新国标(草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保证葡萄酒原料的质量,新国标规定,每亩葡萄的产量将严格限制在1500斤-3000斤。一等葡萄酒原料的含糖量不得少于180克/升,含糖量少于120克/升的酿酒葡萄不能用作酿酒。除特殊情况外,葡萄酒的自然酒度要达到8度或8度以上。从此,中国的葡萄酒企业不仅要拼市场,更要拼基地。
限产的关键是标准化栽培模式
新国标反映出对葡萄酒酿造的认识深化,在行业里赢得广泛认同,采访中,不少企业和学界人士均表示欢迎,有人评价“这是一项明显的进步。”
华鲁葡萄酒公司总经理曲德家告诉记者,由于中国实行的土地政策,绝大多数土地都掌握在农民手中,农民对眼前利益特别看重,在种植中片面追求高产,造成目前中国的酿酒葡萄栽培普遍存在亩产量过高的问题。“亩产达到4、5千斤的到处都有,有些地方甚至可以高到7、8千斤。”
记者一行曾经在葡萄种植专家的指导下,实地测算过烟台某葡萄酒企业自有基地内的酿酒葡萄亩产量,结果竟然接近4000斤。同时,我们也不时发现一些农户的葡萄地株距、行距过密,未按标准疏果,有的一株葡萄树上甚至挂着超过30串葡萄。
烟台长城总经理仲惟明指出,一定单位数量的土地,其营养成分总量也是一定的,高产必然出现“僧多粥少”,葡萄营养不良。葡萄太密直接导致光照、呼吸不充分,也会降低葡萄的品质。以这样的葡萄为原料不可能做出好酒。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马会勤对限产在现实条件下的可行性提出建议。“限产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后续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关键是推广合理的酿酒葡萄栽培模式;降低劳动成本,才能保障农民减产不减收,限产才会得到农民的支持。”
据了解,现行中国酿酒葡萄的栽培模式都是按照鲜食葡萄的栽培模式来种植的,农民种植酿酒葡萄的生产成本普遍偏高。马会勤指出:“目前,我们必须摆脱鲜食葡萄栽培模式,实现标准化栽培,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同时,国内应该提倡大厂模式,量产酿酒葡萄的优化问题,需要国内的大厂来解决。”
基地模式的探索
基于土地权属模式的不同,目前我国主要有三种基地建设模式:一是直接针对个体农户的葡萄产地大收购模式,该种模式最为松散;二是“公司+农户”的合作形式,也称订单模式,即企业通过预先与农户签定要约一定条件的保护价收购协议来固定葡萄供应基地,由企业向农户提供基础投入资金、苗木、化肥、种植指导服务等,该种模式相对紧密;三是自有基地模式,企业买断土地使用权,完全按照酿酒葡萄国际种植标准进行全面规范的建设,有现代化的设施、管理配套,由企业自己雇佣农民严格依循技术标准栽种,该种模式最稳固、控制最优。
记者经过实地调查发现,第一种模式虽然备受诟病仍然大量存在,第二种模式占据当今主流,而第三种模式是始于中粮长城的新兴潮流,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大力投资建设自有基地的阵营。
综合多位葡萄种植专家的观点:产地大收购模式太过松散,极不稳定,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只关注高产,葡萄质量低下,“价高者得”又带来收购价震荡,连年引发混乱的企业抢收大战,为行业健康发展种下祸根,伤及农民、企业、消费者三方利益。应用得最广泛的“公司+农户”模式则相对紧密和固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证了企业相对稳定的原料供应和酒品品质,但一纸协议对农民的约束力十分有限,并不能真正保障葡萄质量,此外,采收季节严重的盗卖现象也令企业深感头痛。自有基地模式企业自主规范化程度最好、管理水平最高、基地质量最优,但应用该模式的各项投入都很大,而产量又最低,大大加重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除少数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在现阶段还做不到。
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管理局副局长王林认为,二、三两种模式各具优缺,在现实条件下,以这两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结合模式最为可行。
中国最好的葡萄酒在哪里
在走访四大产区的过程中,我们也曾有过迷惑,因为我们很长时间都没能如愿寻找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
几大产区的地理、自然条件各有过人之处,特点鲜明,各有所长。各产区都有优质基地,都能生长出品质很高的酿酒葡萄,检测数据都很“漂亮”,只是风味不拘一格。用这些葡萄酿造的葡萄酒也品质优良,风味独特,个性鲜明,实在很难判断孰优孰劣,哪个最好。
华夏长城副总经理陈小波分析,不同的葡萄品种被栽种在不同的局部地区,不光大产区,在同一产区内的不同小地块,其表现性都会有不同,只要悉心栽培,让种植于此的酿酒葡萄充分体现出该地区最优的表现性,它就是最好的葡萄原料,能酿造最好的葡萄酒。依照这种理论,在每个拥有适宜自然条件的葡萄产区都能做出上好的葡萄酒,其中以最能代表其产地独特表现性的酒为最好。而葡萄酒的品质,除开最关键的原料因素,还讲究酿造工艺的精良。
专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的葡萄基地建设才刚刚起步,技术水平还不成熟,要做出最好的葡萄尚需时日。但可以预见的是,最好的葡萄酒必出自最好的基地与最优的工艺的结合。由此推断,中国最好的葡萄酒必将首现于拥有基地和技术双重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
沙城长城常务副总经理奚德智认为,目前,国内最大、实力最雄厚的葡萄酒企业是正在进行三大长城品牌整合的中粮集团,长城又是最早开创自有基地模式的企业,应该是距“金顶”最近的葡萄酒生产企业。
蓬莱:崛起中的“国际葡萄名酒城”
蓬莱是我国葡萄与葡萄酒的主要产区之一,位于胶东半岛北海岸地区,热量丰富,适于需热量偏多的红色酿酒葡萄种植,主要品种有霞多丽、贵人香、三珠品种、美乐、佳丽酿、白玉霓等,葡萄矿物质含量丰富,成分均衡,葡萄酒风格突出、口味协调、品质高雅。
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局副局长王林表示,到2010年,蓬莱将种植优质酿酒葡萄25万亩,年产高档葡萄酒25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葡萄酒名城”。
烟台长城:基地种植的先行者
采访中葡萄酒企业抱怨最多的就是:葡萄难种!葡萄基地模式一直困扰着企业。中粮长城葡萄酒(烟台)有限公司(简称“烟台长城”)探寻出独特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业界引发震动。
烟台长城副总经理仲惟明介绍,在葡萄品种引进和培育方面,公司走得最早,2003年就花400多万元一次性从国外购进20万株10多个品种的优质嫁接苗。与农民以“合作社”形式共建基地,农民以土地入股,公司以资金、苗木、农药化肥入股,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激发农民积极性,成效显著。
据悉,公司斥资6亿元兴建的国内顶级的南王山谷君顶酒庄已渐趋成形,囊括葡萄种植园、酒庄、酒堡、旅游观光园、农民新社区是国内酒庄的创举。“庄主”陈云昌说:“我们正在进行新的探索,未来两年,我们将找到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和赢利模式。”酒庄建成后,烟台长城高端葡萄酒年生产能力将上1万吨,可实现利税近2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中粮”。
华鲁:“一千零一夜”的葡萄故事
北沟村是蓬莱地区最早的葡萄基地,也是烟台地区的优质葡萄种植基地之一,烟台华鲁葡萄酒有限公司的原料基地就在此。
华鲁目前自有基地面积8000多亩,还有1400亩的优良葡萄品种示范园,大部分树龄已达12年左右,主要有赤霞珠、蛇龙珠、梅鹿辄、黑米诺、贵人香、西拉、霞多丽等品种,平均亩产2000多斤,年产原酒7、8千吨。
华鲁公司总经理曲德家强调:“在现实条件下,要企业做到基地100%自有不可能,但至少应该做到2/3左右的基地自有建设,否则就不可能保证葡萄酒产品的高品质。”依托优质葡萄基地,华鲁旗下产品品质得到保障,公司开发的“圣·路邑仕”、“一千零一夜”等葡萄酒多次获奖。
华鲁今年新增3000多亩葡萄种植基地,计划扩建至10000亩以上,3-5年后成品酒产量达到15000吨,还租用了面积4000平方米、长年恒温的山洞作酒窖,陈酿高档葡萄酒。
昌黎:干红葡萄酒之乡
昌黎有300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是中国北方最早用葡萄酿酒的地方。日照、降雨量、昼夜温差、无霜期等都有与法国波尔多相近,特别适宜栽培赤霞珠、梅鹿辄等酿酒葡萄。2002年“昌黎葡萄酒”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葡萄酒产品。
昌黎葡萄酒局副局长邵黎明介绍,县政府大力支持干红酒酿造企业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龙头企业的“数量多、外向型、规模大”,奠定了昌黎干红联合舰队的地位。
华夏长城:小产区的顶级干红
1986年落户昌黎的华夏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简称“华夏长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干红葡萄酒生产企业,昌黎的5万亩酿酒葡萄基地有一半属于华夏长城。
华夏长城副总经理陈小波介绍,华夏长城的葡萄基地尤为精细,首创出小产区葡萄酒,曾获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金奖的华夏葡园A区葡萄酒是其代表。年产2万吨的华夏葡园根据各小产区的地形、土壤情况采取不同的种植方式,生产出各有特色的小产区酒:A区酒、B区酒、C区酒……A区酒香气浓郁、酒体丰满,具有明显的品种特性。均按照国家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优质葡萄品种种植操作规程质量管理标准,以有机肥料为主,禁用化肥。
公司长期重视基地投入,今年又引进9个品种、20个品系近100亩葡萄苗,还联合高校科研人员一起研究优化品种,提高酿酒葡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