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中国西部葡萄品质如何?葡萄酒产业发展前景何在?
昨日,由宁夏自治区林业局、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宁夏葡萄产业协会以及宁夏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中国西部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如期召开。来自葡萄及葡萄酒主产区的专家、代表汇聚银川,共同探讨中国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之策。
回望历史
根据“诗经”(公元前6世纪)上“六月食奥”的记载判断,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国西部就开始种植葡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食物结构和饮酒习惯,我国葡萄酒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葡萄、葡萄酒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5年,中国葡萄栽培总面积达到407.9千公顷,葡萄产量579.4万吨,葡萄酒产量43.43万吨。根据世界葡萄、葡萄酒组织OIV2004年的统计,中国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已占世界第五位,鲜食葡萄已连续五年占世界第一位。
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古唐诗中的美丽诗句告诉世人,中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已酿制葡萄酒。但是直到近几年,我国葡萄酒生产才迎来了迟到的高峰。
此次高峰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表明:好的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葡萄酒是葡萄的最主要的产品。而葡萄的一切质量因素都存在于葡萄酒当中,葡萄酒的加工工艺只能表现质量,而不能创造质量,只有用高质量的葡萄才能生产出优质葡萄酒。
酿酒葡萄作为我国葡萄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农学院晁无疾教授在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酿酒葡萄栽培总面积约46.6千公顷,结果园面积约34.3千公顷,总产量约48万吨左右。在我国几乎各个省市都有葡萄的栽培,但是酿酒葡萄的生产却集中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其中新疆、甘肃、宁夏、河北、山东及北京和天津等7个省、市、自治区,酿酒葡萄面积和产量几乎占到全国的90%以上。
酿酒葡萄品种表现的优劣,除了和品种本身的特性有关外,同时和环境条件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和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视以及各地葡萄科技工作者和栽培者的努力,我国葡萄酿酒品种的生产逐步形成有明显地区和品种特点的六个生产区域,并且与不同栽培区相适应的一系列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尤其在酿酒葡萄的质量和农药残留上都已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与此同时,我国葡萄生产还存在“葡萄——葡萄酒——市场”的产业链条不协调以及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
西部葡萄产业的明天
我国90%的酿酒葡萄生产在西北和华北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对于葡萄的生长得天独厚。
以此次葡萄峰会举办地宁夏为例。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位于银川平原西部边缘,贺兰山屏障于西,黄河流经其东。本区地处中温带干旱气候区,降雨量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栽培葡萄的土壤有灰钙土,风沙土和灌淤土,具备生产高品质葡萄的一切自然条件。在积温、温差、湿度等评价酿酒葡萄优质生态区的指标上,某些生态条件甚至优于世界许多著名的酿酒葡萄产区。宁夏贺兰山东麓也是我国继烟台、昌黎之后第三个获得葡萄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原张裕首席酿酒师陈泽义在谈到对贺兰山葡萄及葡萄酒的认识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2006年4月,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在亚洲的分支机构:“亚洲葡萄与葡萄酒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亚洲质量大赛上,干红葡萄酒共获得4块金牌。其中三块金牌来自贺兰山产区的葡萄酒。
专家在作报告
我国西部辽阔的地域,干旱少雨的气候,为发展优质葡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但是,专家们在肯定西部种植葡萄的天然优势的同时也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目前西部地区的葡萄、葡萄酒产业发展情况看,优异的自然资源并未得到完全利用,葡萄产业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葡萄产业在各地的发展也不均衡,个别地区葡萄的生产和流通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专家们一致表示:要充分认清当前的形势,依靠政策与科技,采用有效措施发展西部葡萄产业,让中国的葡萄酒从西部叫响世界。
黑比诺
香妃
========================
中国西部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隆重举行
《新消息报》 记者陈郁
20多位国内顶级专家为打造宁夏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品牌“支招”
由宁夏林业局、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及中国、宁夏葡萄酒产业协会主办的中国西部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9月8日在银川召开。区内外的20多位业界专家为打造宁夏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品牌出计献策。据悉,在我区葡萄酒产业举办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论坛,尚属首次。
在鉴评宁夏本地葡萄酒、现场观摩宁夏葡萄基地及葡萄酒加工企业后,专家普遍认为,气候特点、土地资源、便利灌溉、区域位置等优势自然条件决定了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是国内优质葡萄及葡萄酒产区之一,全区17万亩的葡萄基地、14家葡萄酒生产企业等现状也形成一定规模,这些都导致宁夏的葡萄及葡萄酒产业蕴藏巨大潜力。但是,宁夏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同国内主要葡萄产区相比,在规模发展、品牌培育、标准化管理、龙头企业带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面对多年困扰宁夏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沉疴”,下面的路该怎么走?
“打造‘贺兰山东麓’的品牌是关键!”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修德仁一语道破关键。他认为,宁夏拥有国内优质葡萄及葡萄酒产区和接近国际水平的酿酒设备,也应该有一个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葡萄酒品牌。目前中国葡萄酒业品种单一、产品缺乏个性特点的缺陷很普遍,宁夏如果把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酸、糖度少勾兑及含农药残毒少等特点发挥出来,确立自己特有的“身份证”,叫响全国、全世界的未来“不是梦”。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会长王琦也认为,利用地域优势,突出产区特点,创立“贺兰山东麓”是当务之急。除此之外,粗放型管理、不成熟的工艺操作,也是长期制约宁夏葡萄酒业发展的“绊脚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葡萄酒学院院长李华表示,“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些“病症”是行业内部的无序竞争导致的结果,最终也还是要通过行业内的自律和政府的正确引导来解决。
专家认为,要想达到宁夏葡萄酒业的跨越式发展,途径有二:借鸡生蛋,自我涅槃。前者速度较快,但容易消弱自身品牌;后者有利于品牌的纯度,但见效慢、投入资金巨大。对此,宁夏葡萄产业协会会长容健表示,兼顾两者的优劣点,“两条腿”走路将是政府发展宁夏葡萄酒业的选择:一方面招商引资,以学习国内知名企业的先进技术,借机提高宁夏葡萄酒的知名度,尽快打造出全国性的知名品牌;另一方面鼓励、引导本地企业做大做强,以达到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初衷。
========================
宁夏葡萄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宁夏日报 记者李军
如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宁夏葡萄酒产业称雄西北、叫响全国?9月8日,在由自治区林业局、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及中国、宁夏葡萄酒产业协会主办的中国西部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内的10多位专家出计献策。据悉,由政府媒体联合主办如此高规格的葡萄产业论坛,在西北尚属首次。
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贺兰山东麓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的区位优势。目前,宁夏葡萄种植面积达17万亩,其中酿酒葡萄10万亩。已有西夏王、贺兰山等葡萄酒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能力5万吨。然而,如何破解管理粗放、产品同质、品牌带动力不强等问题,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内著名专家、教授以及王朝、张裕等行业泰斗,为葡萄产业发展指点迷津。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会长王琦、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修德仁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院长李华等知名专家,围绕葡萄酒行业发展趋势、打造出口园艺、葡萄持续生产模式等话题做了精彩论述。专家们指出,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是世界最佳的酿酒葡萄产区之一,是我国葡萄酒产业西移的重心地带。宁夏要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产区优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要改变现有的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模式,采取公司加农户等多种形式,建设高标准、规范化的葡萄园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培育高档次的龙头加工企业,倾力打造全国叫得响的葡萄酒知名品牌,使其成为国内主要酿酒葡萄生产和加工基地。这是做大做强宁夏乃至西部葡萄酒产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