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前不久宣布,将对葡萄酒业多管齐下进行改革,其中包括减少产量,停止补贴,简化生产标准,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欧盟不少国家具有种植葡萄的悠久历史,葡萄酒业在经济和外贸中占有相当地位。1994年,仅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葡萄牙葡萄酒贸易额即占世界葡萄酒贸易总额的90%。进入21世纪后,由于市场变化和外来竞争加剧等原因,欧盟葡萄酒业逐步陷入窘境。以产酒大国法国为例,2000年人均葡萄酒消费量已经从1980年的103升降至55.1升,2003年法国严罚酒后驾车,又使葡萄酒销量下跌了15%。在国内消费低迷的同时,葡萄酒出口也受到影响。2001年,英国进口的澳大利亚葡萄酒首次超过了法国葡萄酒。尽管消费和出口不振,近年来法国葡萄酒仍在增产,仅2004年葡萄产量就比上年增长19%,造成葡萄酒大量积压,价格暴跌。这种状况使得法国许多久负盛名的酒产区遭到重创,葡农被迫拔掉葡萄藤,压缩酿酒葡萄产量,蒙受了巨大损失。欧盟其他产酒国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为此,欧盟相关国家的政府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包括放宽僵化的法律,向葡农发放补贴,寻求新兴市场,以化解困局。据统计,欧盟积压的葡萄酒多达15亿升,占产量的15%。为消化库存,欧盟已拿出5亿欧元,将过剩的部分葡萄酒加工成工业酒精。此间舆论认为,“欧盟正遭遇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葡萄酒危机”。
欧盟葡萄酒业面临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全球葡萄酒供需失衡的格局。据统计,2005年全球葡萄酒总产量约为282亿升,而总消费量仅为235.6亿升,产品供大于求,而最近十几年来,世界葡萄酒业的“新军”突起,更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南北半球适宜种植葡萄的澳大利亚、南非、智利、美国等地,葡萄种植和酿酒业飞速发展,利用价格优势和“国际口味”,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夺走了“老欧洲”的部分市场份额。目前,“新军”葡萄酒在出口市场上的份额已从1980年的1%升至23%,而欧盟法、意、西、德、葡五国的葡萄酒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则从高峰时的90%跌至60%。
为了重振欧盟葡萄酒业,欧盟委员会农业和农村发展事务委员玛丽安·菲舍尔·伯尔日前公布了一份综合改革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今后5年内将欧盟国家葡萄种植面积从现有340万公顷基础上减少40万公顷,以使供求保持基本平衡;拨出24亿欧元向自愿退出葡萄种植的农民提供转业补偿;中止对蒸馏和库存过剩酒的补贴,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对外市场推广;简化葡萄酒酿造强制标准,废除对酿酒用葡萄种植权的限制,以提高欧盟葡萄酒的竞争能力。据悉,欧盟委员会将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提出具体立法建议,在2008年左右付诸实施。
欧盟委员会的这一改革建议,在各国中引起不同反响。一些产酒国对中止对蒸馏酒补贴的条款反应尤为强烈;欧洲酒企业委员会认为,改革将使酒行业顺应市场的发展,但措施缺乏雄心壮志。法国认为这项改革计划是“不可接受的”,欧盟更需要在支持销售和开拓市场上下工夫;西班牙则认为改革计划没有在大型酒类公司和小农户的利益之间做出平衡。
欧盟舆论认为,欧盟葡萄酒业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改革涉及产酒大国的切身利益,势必会引起激烈纷争,只有兼顾各方利益,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欧盟葡萄酒业才有望走上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