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均葡萄酒年消费量保持在4.5升左右,欧洲是全球葡萄酒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地区,无论从消费总量还是人均消费量看均处于全球最高水平。人均消费最大的分别是卢森堡(大部分是游客购买,而统计人均消费是按国内人口,因此与实际人均消费有差距)、法国、葡萄牙、意大利等国,人均年消费量在50升以上。
中国葡萄酒的良性增长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席卷全国的“干红热”,近年来葡萄酒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对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葡萄酒产量达到43.43万千升,比2004年增长25.40%;销售收入首次超过百亿,达102.33亿元,同比增长42.46%,呈快速发展态势。
目前,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量仅占国内酒类年消费总量的1%,人均每年葡萄酒消费量约0.35升,与国际上低收入国平均水平相仿;城镇人均消费葡萄酒0.7升左右,与发展中国家相近,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至少10倍,与发达国家平均消费水平相差20倍,与法国意大利等葡萄酒大国更是相差上百倍,中国的葡萄酒行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行业的生命周期角度看,我国葡萄酒业现处于孕育期向成长期过渡阶段,随着生活方式逐步西化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保持较快速增长。
葡萄酒行业一直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特别是国家对酿酒行业实行“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将有望使兼具发酵酒和果酒两大重要优势特征的葡萄酒行业赢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由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消费结构升级、葡萄酒作为健康饮品的价值被广泛认同等因素,葡萄酒的消费量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亦不断提高。预计未来5年内葡萄酒行业将以不低于15%的速度持续增长,到2010年行业整体产能将突破80万吨,而其中高档酒的需求量将达到40万吨左右,这个数量将由中国具有高档葡萄酒开发和生产能力的厂商和国际名牌酒商来共同完成。
在最近的15年里,葡萄酒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明显优于行业整体,并因此推动了行业竞争秩序的改善和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中国葡萄酒行业现有500家企业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2家,而长城、张裕、王朝三大企业占据了大半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合计已高达52%,资产合计拥有全行业的38%,销售收入更是占到了全行业的56%,行业集中度远高于其他酒种,处于典型的寡头竞争阶段。
由于市场相对分割和采取错位竞争策略,在很长时间里,葡萄酒行业的竞争并不十分激烈。但是进入壁垒相对较低,随着行业逐步走出低谷和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批新的竞争者正在踊跃进入,在产酒葡萄的地方,如河北、云南、山东、新疆、甘肃等省低水平重复建设了很多万吨级以上的大酒厂;不产酒葡萄的广东、福建一带,则进口国外葡萄原汁也上了为数众多的小灌装线。但除了张裕、王朝、长城这三大龙头企业外,绝大部分的葡萄酒厂都集中于中低端,导致中低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由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消费结构升级、葡萄酒作为健康饮品的价值被广泛认同等因素,葡萄酒的消费量将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并将从餐饮向家庭消费扩展,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不断提高。 (节选于:《平安证券陈逊——食品饮料中还有多少金可淘? 》)
陈逊 平安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