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您所在的位置: 红酒客首页 > 葡萄酒资讯 行业报道 加纳村,美酒变成了鲜血

加纳村,美酒变成了鲜血

来源: 国际在线    作者: 驻黎巴嫩特约记者 倪木、内森    2006-08-07 10:00:00


传说耶稣在此变水为酒 如今以军让其沦为废墟

  记者年初曾来到黎巴嫩南部的加纳村,那里充满祥和,不时可见出来晒太阳的老人

  一包婴儿尿布,一本幼儿图画书和一件女士裙装散落在一片瓦砾上——这里曾是63个难民的藏身之处。7月30日,以军空袭了黎巴嫩南部的加纳村,酿成了震惊世界的“加纳村惨案”。然而就在今年1月,本报记者还在这个村子里感受到一派宁静与平和。

救援人员在现场救人
曾是宁静山村
  加纳村给记者的印象十分深刻,去年5月初到黎巴嫩,一本旅游杂志的封面就深深地吸引了记者。面对着蔚蓝的大海,背靠着郁郁葱葱的群山,一个房屋错落有致的小村子依山而建,这幅照片的题目就是“上帝的显灵之地——加纳”。传说中基督就是在加纳村的一个婚礼上,把井水变成了美酒,为信徒带来幸福。因此加纳村也是黎巴嫩的旅游胜地。
 
  加纳村位于靠近黎以边境的山区,而且地处真主党势力范围,因此访问这座小山村也并不容易。今年年初记者有机会亲自来到这个神秘的小山村。从黎巴嫩南部重镇苏尔到加纳村,只有9公里的路程,但由于都是弯弯曲曲的山路,车开起来也是小心翼翼。
 
  一路颠簸后记者来到了加纳村,这是一座万余人口的小山村,自然、恬静的气息迎面而来。种植业和手工业是它的主要经济来源,因为不少居民还在苏尔等附近大城市工作,所以街道上很难看到行人,偶尔能看到的也都是出来享受阳光的老人,显得十分怡然自得。
 
  当时的加纳村仿佛一片世外桃源。大部分住户都是住在二三层高的小公寓或别墅里,院落中花草茂盛,村内的道路也十分干净。橄榄和葡萄是当地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因此村里随处可以见到家庭橄榄油加工作坊和家庭葡萄酒酿造厂。另外见到最多的就是钟表铺,据说当地人擅长制造钟表,黎巴嫩以及世界不少教堂内所用的挂钟都出自加纳村的手工作坊。
 
  我们还访问了传说中耶稣变水为酒的圣址。在这块位于半山腰的平地上,矗立着6座保存完好的石碾子,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发生在那里的奇迹。而石碾子周围,还有传说当年盛酒用的大缸以及耶稣向弟子们布道留下的石台遗迹。

“有生以来最难过的一天”

  今年1月去加纳村访问时,当地陪同特地带我们参观了联合国临时部队驻当地营地,当地陪同的介绍把我们带到了10年前的那场惨案当中。

 

如今的加纳村已经变成废墟

  1996年4月18日,就是在这座大院中,800多名黎南部老百姓在以色列部队“愤怒的葡萄”攻势下,不得不躲在临时部队营地避难。但就是他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却也受到以色列炮火攻击,一下子造成105名难民死亡,包括维和士兵在内的多人受伤。由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当时以色列总理佩雷斯不得不停止了此次军事行动。

  然而,就在这一惨案刚刚过去10周年之际,加纳村再次传来噩耗。7月30日,以色列空袭黎巴嫩的加纳村,造成54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加纳村上空笼罩着一片死寂,跟其他受灾现场不同,你在这里听不见呼啸的警笛,看不见抬着担架举着吊瓶匆匆跑过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们脚步沉重,担架上抬的全是落满尘土、面目全非的尸体。救护车静悄悄地开来,装满尸体后再默默开走。加纳村里几乎没有可救的人了。

  救援人员说,很多死难者不是一下子被炸死的,而是慢慢窒息而死的,他们的呼吸道里塞满了泥土,浑身青紫,当时的痛苦程度可想而知。因为轰炸一直持续到天亮,救护车根本开不进去,急救人员几次想冲进去都被炮火顶了回来。

  救护队员刨开一层层预制板,废墟中简单的生活用品默默地提醒着人们,曾有一群热爱生活的人住在这里。图画书里是一个小女孩儿和她的狗,书被小主人涂得五颜六色;此外,还有一叠足球明星卡片、一条运动裤、几双时髦的凉鞋和一瓶炒菜用的花生油。

  被炸成废墟的三层楼房坐落在加纳村边的山坡上,是哈什姆两兄弟为家人造的,他们一砖一瓦地盖了四年,每攒下一点儿钱就去买建材。眼看就要完工,全家人马上就可以欢聚一堂的时候,战争打响了。一夜之间,美好的梦想只剩下一片碎石和扭曲的钢架,哈什姆兄弟什么都没了,最亲的人还被埋在地下室里。

  “太可怕了,所有人都被埋在地下。”红十字会的志愿者穆罕默德·吉尔塔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难过的一天。”吉尔塔已经在加纳村里挖了整整一天,当他从砂石中挖出一具具小孩的尸体时,这个一米八的大个子忍不住泪流满面。

“我周围的人都死了”

  今年33岁的拉巴卜是惨案幸存者之一,由于住在靠近大门处而侥幸逃脱的这位家庭妇女,一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心有余悸。“第一枚导弹大概在7月30日凌晨1点钟击中了避难所。”她回忆说,由于小儿子哭闹不停,她只得带着儿子在避难所玩耍到很晚,所以睡在靠近门口的最外面。当导弹飞来时,巨大的气浪把她掀出大门外,她不顾危险又重回避难所。

 

昔日加纳村的孩子脸上挂满笑容

  “当时里面全是浓烟,我什么都看不清楚。”她凭着记忆,找到了儿子,当她准备再重回这座三层小楼时,以军的第二枚导弹飞来了。“这次袭击的威力大得惊人,楼房顷刻间坍塌了下来。”就这样,她的丈夫和女儿被压在废墟中,直到救援部队赶来后才发现他们都已经遇难。

  一位年长的老妇人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展示了自己家人的照片,上面是三个可爱漂亮的小孩儿,都是老人的孙子孙女。

  他们一家五口于几天前住进了这座三层高、背靠小山而建的避难所里。由于地方狭窄,老人和她的另外一些亲戚没能住进这个避难所。老人说,“住在这里的孩子们根本不懂发生了什么事,成天追打嬉闹着”。由于怕他们感觉无聊,老人特地给他们买了一套积木,这成为三个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而7月30日的一场灾难,三个孩子连同他们的父母一下子都从老人身边消失,经受不了如此大打击的老人对着记者们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着。

  另一个幸存者、31岁的海雅玛·哈什姆被埋在废墟下几个小时后才获救。哈什姆说她不停地大声呼喊,但是连喊了两个多小时也没有人来救她。“我这才意识到周围的人都已经死了。”

  几天前以色列警告加纳村村民,如果不立刻离开,他们会有生命危险。但是从村子通往苏尔市的公路被导弹炸得支离破碎,路上堵满了被炸毁的汽车,想离开谈何容易。哈什姆说他们也想过要走,但没有钱。

  以前家人靠种烟草和在建筑工地干活赚钱,开仗以来,这两样都做不成,积蓄也慢慢用光了。而坐出租车离开,至少需要1000美元。另外家里还有95岁的老人,有两个人需要坐轮椅,还有很多小孩。大家当时觉得与其在逃难的路上走散或者被袭击,还不如躲在地下室里安全。

短短10年,两度发生惨剧

  加纳村惨案再一次发生后,很多政治评论家和新闻媒体纷纷感叹,历史是如此惊人地相似。连续两次在同一地点,以军犯下同样恶劣的错误,这不得不让人震惊。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与加纳村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无关系。加纳村背靠黎巴嫩山脉,俯瞰黎南部的海边高速公路,是连接山区和沿海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不必说。自从2000年以军撤离黎南部以来,加纳村及其周边地区变成了真主党武装的活动大本营,周围茂密的树木、苇草成为真主党隐藏其武装的重要屏障,因此加纳村一直是以色列人的一颗“眼中钉”。

  不过,10年前以军针对真主党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就是因为第一次加纳村惨案而发生转折,并最终以以色列没有达到目标而告终。而如今,第二次加纳村惨案又一次把以色列推到了全世界谴责的中心。以色列承受了巨大的国际压力,不得不作出暂停空袭48小时的决定,整个战局能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这几天媒体最为关心的话题。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