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0
您所在的位置: 红酒客首页 > 葡萄酒资讯 行业报道 “进口酒暴利说”惹怒代理商

“进口酒暴利说”惹怒代理商

来源: 金羊网    作者:     2006-07-01 13:03:00


专家称酒商互揭“黑幕”恐引发行业危机

本报讯  记者陈小平报道:卡斯特葡萄酒“高价风波”已经引起业界震动。卡斯特葡萄酒中国独家总代理商日前首度开腔反击,声称被“竞争对手陷害”。进口酒代理商普遍反对“进口酒暴利”的说法,更有代理商称国产酒更“黑”。于是有人担心,如此一来一去会引发新一轮葡萄酒业“人祸”。

用离岸价计算利润欠科学

前不久,北京某报刊登一篇题为《揭开洋葡萄酒高价灰幕》的文章。该文指责卡斯特葡萄酒“离岸价二三十元终端卖数百”是所谓的“暴利”。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多位进口葡萄酒代理商。这些不愿透露真实身份的酒商几乎一律称“用离岸价比终端售价计算利润缺乏常识”。

一位澳洲葡萄酒代理商林先生对记者说,以他们自身从澳洲进口葡萄酒的经验得知,进口葡萄酒经过出关、运输,转到国内销售,并再次运输配送到全国各地,其中的税收、保险、运费就相当可观,何况还有进店费、推广费等一大笔费用,另外还要预留给各级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到终端价格自然就上去了。用离岸价与终端价比较来计算利润,并说是“暴利”,确实是缺乏常识,而且有故意误导消费者之嫌。

卡斯特是地道法国酒

《揭》文还称,“在欧洲批发价为5欧元以下葡萄酒属于普通酒,而批发价2.5欧元以下的,只属于能入口,基本能喝的酒而已。”以此暗指卡斯特卖的是“劣质酒”。对此,进口法国酒的谢先生对记者说,其实欧洲这两年葡萄普遍丰收,产量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因此,目前在欧洲,零售价几欧元的酒品质其实已是不错。更何况,我们并不清楚卡斯特当时购进葡萄酒的量有多大,如果量大,便宜一些是正常的,品质也应该不错。

进口德国酒的李先生称,姑且不管卡斯特的酒是否“暴利”以及品质如何,至少他们的酒是地地道道的法国酒,不像有的国内葡萄酒企业用进口原酒灌瓶冒充国产酒,然后打一个好的概念就卖高价,让消费者喝得不明不白,明摆着忽悠消费者。

互揭黑幕恐引行业危机

卡斯特葡萄酒中国独家总代理北京东海鑫业公司执行总经理潘汝显对媒体称,此次风波肯定有某国产酒企在幕后“施黑手”,但至于是哪家企业,潘汝显称“我不想说”。

潘还说,其实相对于洋葡萄酒,国内某些品牌的葡萄酒那才是真正的“高价灰幕”。就以中国本土葡萄酒业某著名公司生产的中高档产品为例来分析:2005年国内地区酿酒葡萄原料收购价格:2-2.3元/公斤;在万吨规模以上,波尔多瓶1元/个;瓶帽、酒标约0.5/套;酒盒3元/个;加工成本2元/瓶;仅以生产成本计算,该款产品约9元/瓶。就这款酒,厂家给经销商的价格是88元/瓶;酒店建议供应价为188元/瓶;酒店建议零售价为398元/瓶。生产成本到酒店售价已翻了44倍。

潘说,当然我们知道,这种产品的总成本决不是每瓶9元,因为它还有管理成本、销售成本、推广成本,但就是加上这些费用,它的实际价值仍然低于这个最高的价格。如果说什么“高价灰幕”,这才称得上真正的“灰幕”,即使说“黑幕”也不过分。

广东省酒类专卖局副局长朱思旭对记者说:在所有酒类产品当中,目前最有盈利空间还是葡萄酒,既然是朝阳行业,大家就应该共同维护行业利益,并对市场负责,把高品质的酒提供给消费者。如果葡萄酒企业为此事再争吵下去,大家互揭“黑幕”,甚至是不理性地进行诋毁,最终受伤的是整个葡萄酒行业。我们都不希望看到葡萄酒行业“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因为在酒业这样的教训已经太多了。

●背景资料

法葡萄酒经历过剩危机

国内葡萄酒业风波不断

当前法国葡萄酒产业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过剩危机”。2004年法国葡萄酒产量高达60亿升,比2003年增加了2亿多升,供过于求使得葡萄酒严重滞销,价格暴跌,为减少损失。法国葡萄酒业者不得不将积压在手里的1.5亿升AOC级葡萄酒重新蒸馏成工业酒精。2005年8月,法国南部产区的生产者把5万瓶葡萄酒摆上街头让游人免费拿去。由于葡萄酒滞销,法国葡萄酒的价格一降再降。2005年地区餐酒的价格下跌了一半还多,从每百升60欧元下降到25-37欧元之间,每瓶酒里面的酒液仅值0.225欧元(750ml)。这就是近年来从法国进口葡萄酒价格异常低廉的最根本原因。

葡萄酒业近年来遇到太多的“风波”:进口葡萄酒洋垃圾事件(《中国经营报》)、通化假酒案、“庄园酒真相大调查”(《粤港信息日报》、《国际金融报》)、葡萄产区“东西之争”(《粤港信息日报》)、吴书仙《九问张裕》、嘉峪长城年份酒事件(中央电视台)、“解百纳商标争议”、“王朝橡木桶陈年酒”(《民营经济报》)、“云南红老树龄葡萄酒”(《民营经济报》)等。一系列被媒体聚焦的事件都突显出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理性与不规范,同时也对葡萄酒行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