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23日,中国经营报《反击洋酒泄漏传闻烟台中粮否认“自毁长城”》一文发表后,在酒界中引起阵阵波澜,对于东西产区孰优孰劣的问题更是掀起激烈争论。西部某甚至葡萄酒业的老总说:“国内葡萄酒三大巨头张裕、长城、王朝之所以大量进口葡萄原酒,就是因为东部地区产不出优秀的酿酒葡萄,我并不想针对谁,但事实就是如此。”
2005年6月26日,央视曝光了嘉裕长城年份酒虚假事件,引起社会对年份葡萄酒真实性的质疑。而嘉裕公司忽然出其不意地抛出“中国的年份葡萄酒没有一瓶是真的”这一所谓的行业内幕,更在消费者中掀起轩然大波。一时间,众多追捧“年份酒”的消费者开始动摇了,葡萄酒真正的年份成为各方质疑的焦点。
还有解百纳之争、新旧世界之争……
这一系列的事件,都促成了葡萄酒新国标的出台。2006年4月初,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对外宣布:葡萄酒新国标草案已经制定完成,并已经递交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预计年内能够出台。我国葡萄酒市场蕴藏的巨大发展空间正被国内外葡萄酒企业关注着,新国标的出台将有利于我国企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看来,葡萄酒新国标的出台已经没有悬念了,出于国家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规范,我们应该鼓掌欢迎,甚至有一种来得太晚的感觉。但是,由于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的现状和相关技术并不匹配等因素的影响,新国标的执行却成为大家担忧的焦点。笔者根据与众多葡萄酒业界专家、从业人员的沟通,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全党抛砖引玉。
年份酒可能成为“稀缺品”
如今,不论是商务交流、亲友聚会还是居家独酌,喝葡萄酒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许多葡萄酒消费者认为,“年份葡萄酒历经岁月沉淀,酒质更好”,这使得年份葡萄酒成为酒饮时尚。与之相呼应,众多葡萄酒企业纷纷推出各种年份酒“满足”市场需求。在消费者还不具备鉴别年份酒能力(甚至说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叫年份酒)的情况下,不少年份酒已经把我们可爱的消费者“忽悠”了一把。
好在葡萄酒“新国标”特别对年份葡萄酒明确了定义,并规定,企业若标注年份,当年生产的酒不能低于瓶内含量的80%。葡萄酒新国标的实施,将使饱受争议的年份葡萄酒概念尘埃落定,并对生产企业起到行业规范作用,不再把年份仅仅当作概念炒作。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很多企业家当时没有生产“年份酒”的宏愿,在国内,年份葡萄酒只是企业在炒作概念,大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份酒。
很多葡萄酒企业在建厂之初,为了生存,几乎把所有当年的葡萄都酿成酒了,没有留存意识,只有少数企业做好了先天准备,才有年份酒的诞生,而且这种由少部分企业生产的年份酒,其本质并不是年份酒,而是其中含有少量当年的优质葡萄原汁,根本达不到80%的含量。
河南省糖酒食品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雷柏林认为,大部分葡萄酒企业只是用某一年的原酒勾调而成年份酒,有的葡萄酒厂的年份酒比建厂的时间还早。而在国外,对年份酒有着严格的制度约束,哪一年产了多少葡萄,出了多少酒,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登记制度,标明哪一年的葡萄酒就是在当年酿造出来后窖藏的。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专家委员会杨强表示,根据即将发布实施的新的葡萄酒国家标准定义,年份葡萄酒所标注的年份是指葡萄采摘的年份,其所标注的年份的葡萄酒含量不能低于瓶内含量的80%。国际惯例规定,葡萄酒标注的年份应该是葡萄出产的年份,只有用当年的葡萄榨取的葡萄汁为原料,生产出来的葡萄酒才能标称为当年的年份葡萄酒。
鉴于目前国产年份葡萄酒没有法定标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准备为葡萄酒行业建立质量档案,对从葡萄采摘到酒的生产全过程,进行详细的备案,由企业将每一个生产环节情况报到行业协会,再由协会向国家相关部门上报,到一定时间统一向社会公布葡萄酒质量情况。
年份葡萄酒走到今天,不管是时尚行为还是概念炒作,厂家自律是最关键的问题。年份酒暴露出葡萄酒行业的诚信问题,失去诚信将是葡萄酒业的悲哀。
如果众多葡萄酒企业能自觉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年份酒的话,那么,目前市场上所流通的年份酒至少有80%要“下课”!这将预示着,在未来的葡萄酒市场,高档年份酒将有可能成为“稀缺品”,价格有可能还要往上涨,而且涨幅还不小。
中小企业面临出局危险
市面上的各品牌国产葡萄酒的质量分级方法可谓五花八门:有的企业称自己的葡萄树有20年及以上的树龄,并强调外国是以树龄为葡萄酒质量划分标准;有的品牌声称自己拥有多个优良产区,产区的等级就能代表葡萄酒的质量等级;有的则以窖藏方式作为评价质量好坏的标准……这样混乱的标准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也让一些不良果农和企业不是考虑如何提高质量,而是更多地考虑如何钻管理制度的空子,以降低葡萄和葡萄酒质量为代价来赚取更大的利润。我国葡萄酒质量管理标准亟待升级。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专家郭其昌认为,我国现行的质量管理体制不利于提高葡萄酒的质量。没有质量分级的机制、质量与定价及售价不衔接、种植葡萄和酿酒不衔接三大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果农和一些企业不是考虑如何下工夫提高质量,而是考虑如何钻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关的空子,以降低葡萄和葡萄酒的质量为代价而降低成本,以此赚取更大的利润。
新国标对葡萄产量及等级的规范要求,对大中型的葡萄酒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但不可避免的情况就是:一些小企业将面临出局的危险。由于葡萄酒行业利润较高,近年来各路资金争相进入,生产厂家遍地开花,数量猛增。据统计,目前我国就有葡萄酒企业数百家,但规模以上的企业仅有128家,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工艺技术比较落后的微小葡萄酒企业。
对这些小企业和更多的微小企业而言,即将出台的新国标要求更严格,限制也更多。不合格的企业或是被淘汰,或是转行。新旧国标之间最大的区别便是,将严格规定原料、原产地、生产年份等内容,这意味着,在原料方面不合格的厂商将被清除出局。
目前国内50%-60%的葡萄酒市场被张裕、长城等大品牌所控制,剩下的被国产小品牌和进口品牌所分食。这一点从上图中的不同规模企业的工业生产总值对比示意中就可看出。而一旦小企业出局,必将贡献出相当大的一部分市场份额,这也势必引发大品牌之间的激烈争夺。
新天酒业营销公司总经理金炜认为,葡萄酒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无论是前期的原料种植、生产加工还是后期的推广销售,都必须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即将出台的新国标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多的限制,实力小、进入晚的葡萄酒企业将面临被淘汰。
如果新国标顺利出台,并严格执行的话,整个葡萄酒市场格局将发生剧变,葡萄酒市场竞争也将更加白热化,进而恶化小型和微小型葡萄酒企业的生存环境,他么必将面临出局的危险。
原料之争必将升级
我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在葡萄酒质量方面不可能制定像欧美国家那样严格的质量等级法规。因此,中国葡萄酒质量分级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个档次。在合格的葡萄酒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没有根据质量区分等级的科学方法。
为了强制企业执行“限产保质”的规范,新国标中明确规定:“一等葡萄酒,其葡萄原料的含糖量不得少于180克/升,而含糖量少于120克/升的酒葡萄不能用作酿酒。”此外,除特殊情况外,葡萄酒的自然酒度也要达到8度或8度以上,新国标对每亩葡萄的产量做出了1500斤到3000斤的严格限制。新国标带来的是企业间的产地实力的大比拼。目前国内几大葡萄酒巨头张裕、长城、王朝都加大了葡萄产地的争夺。
据张裕集团总经理周洪江透露,张裕今后3年内将分阶段投入2亿元,在山东、宁夏等优质葡萄产区,发展自有葡萄种植基地,以确保高端产品对优质酿酒葡萄的需求。
华夏长城也开始盯准小产区,力推“小产区概念”主打高端市场。华夏长城有限公司总经理连庆认为,产地的不同,甚至是地形地貌的不同,都会使葡萄酒的风格迥异。一般情况下对产地越细小的划分,越能保证产品的品质。
新天酒业营销公司总经理金炜表示,与东部葡萄酒厂商,如长城、王朝、张裕等企业相比,新天酒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公司所在地新疆是“世界三大酿酒葡萄黄金产地”,种植的葡萄在国内品质最好,目前15万亩葡萄树正全面迎来最佳树龄期。显然,三大葡萄酒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产地实力的较量。
由此看来,新国标还未正式出台,原料、基地之争就已经开始了,据了解,酿制葡萄酒的过程是将含糖的葡萄汁发酵,将糖转化为酒精的过程,17克糖转换为1度酒精,比如某款葡萄酒标明酒精度为11.5度,那么11.5度乘以17克糖/L=195.5克糖,所需葡萄汁含糖必须>195.5克,设定200克,200-195.5=4.5克,减去转换当中的损耗,那么发酵后的残留糖< 4克即为干红,>4<12克即为半干红,>50克即为甜型酒。新国标中明确规定:一等葡萄酒其葡萄原料的含糖量必须不少于180克 /L,而含糖量少于120克/L的酒葡萄不能用作酿酒。
我们再来看看东西部产区酿酒葡萄的区别。中国葡萄酒评酒酿酒专家韩志平认为,西部和东部葡萄酒的酒质是有差别的,而酒质的差别主要来自原料的不同。理由有两个:1、东部气候潮湿,葡萄病虫害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