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生产车间”
猪圈里堆满了回收的旧酒瓶
“我知道一个造假葡萄酒的窝点,造的葡萄酒就跟糖水一样!太坑人了!”昨天上午8点,本报“记者陪您去打假”热线接到一位热心读者电话,反映在费县汪沟镇有一个专门造假葡萄酒的窝点。记者立刻与临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系,并和执法人员一起赶赴举报地点。
执法人员经过再三确认,最后终于在费县汪沟镇一个废弃的猪圈里找到了这个造假窝点。据当地的居民讲,这里原来是个猪圈,后来废弃不用了,他们也知道这里造酒。记者随执法人员从大门进去,发现原来的猪圈堆满了回收来的旧葡萄酒瓶,瓶子上原来的商标清晰可见。猪圈的过道里堆满了成捆的干树枝和麦秸,还有很多破旧的纸盒和包装袋。穿过猪圈是一间民房,一进屋门,迎面就是两个大水池,里面泡满了旧酒瓶,整间屋子弥漫着一股怪味。五六名工人正在工作,有的忙着清洗泡在水池里的旧酒瓶,有的则往清洗过的酒瓶里灌装“葡萄酒”。房子墙角都是蜘蛛网,地上污水横流,一些纸箱、麻袋胡乱散放在地上,一大堆已包装好的葡萄酒箱堆在墙角,已经很拥挤的房间里还放着一张似是吃饭的桌子,上面满是杂物。执法人员没有发现任何酿酒的原料或者设备。屋里仅有的一台机器就是一台锈迹斑斑的灌装机。屋内还有很多印刷精美的葡萄酒箱,上面的牌子却是通化和青岛的。
正在工作的工人见到执法人员来都很吃惊,“你们这是生产什么的?有生产执照吗?你们的老板是谁?”不管执法人员问她们什么问题,她们都只说自己是干活的,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后来执法人员终于在里面的一间屋子里找到了这里的老板,他对执法人员的工作非常不配合,也不愿出示任何证件。最后据他交代,他们生产的“葡萄酒”就是用从机井打上来的凉水兑上色素和糖精,灌装到回收来的旧酒瓶里,然后再贴上名牌葡萄酒商标,所谓的“葡萄酒”就算制造完成了。执法人员仔细检查证实这是一个“黑窝点”,既没有工商部门出具的营业执照,也没有生产许可证,生产的产品也没有经过质检部门的检验,纯属假冒伪劣产品。
执法人员当即对这个窝点进行了查处,共查获成品葡萄酒200多箱,此外还有旧酒瓶、假商标、造假设备等一大宗。